要聞港聞

龍七公:高爾夫球場建屋的爭議與均衡

土地和房屋是香港亟須改善的短板,更是社會結構性矛盾的根源,而經歷10年爭議的粉嶺高爾夫球場計劃,亦在按程序走的環評最後階段橫生波瀾,引發未知新變數,並與新一屆政府的「提速、提效、提量」施政目標出現新交集。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香港將會有何新體現和新啟示?
地小人多「上樓難」是香港的先天死結,而反對派的見縫插針式操作,則對特區管治帶來後天制約,將大型發展項目在公共視域下,夾雜意識形態進行社運政爭;因應「由治及興」的施政新局,政府宜應反客為主,逐項針對地反制遏制,摘除亂根,更應把握環諮會對粉嶺高球場建屋計劃「暫緩決定」所騰出的停一停、想一想空間,探索管治新啟示,開創管治新風格。
建成啟用已逾百年的粉嶺高球場,本身就是「世紀活古迹」,單是秉持存活保育的視角,便應得到特殊的關顧厚愛,不意反對派竟逆勢操作「民粹」,創造「權貴與普羅市民之爭」,並硬將高球這種高端休閒運動標籤為世代爭議的圖騰,硬要高球場「切割起樓」,製造「貧富對立」,再而將其綁上「土地正義」的抗爭戰車。
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是永遠的政治正確,但口號過後,地從何來?粉嶺高球場的建屋項目,即使一切順利,還要最少7年時間才可落成1.2萬伙公營房屋,容納3.36萬人,相對於目前在公屋輪候冊上的24.5萬個家庭或個人,實際作用如何,大家都應心中有數。
根除民粹 互惠互濟
所謂「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政府的當前急務是以我為主、以大局為念,不隨反對派的叫囂而起舞,從政策制度出發,理順根除民粹、二元對立和仇富等負面趨向,平息社會爭議躁動,實現社會均衡和諧。
須知道,高球場本身是體育設施,高球運動亦是全球性、產業鏈龐大和體現時尚生活的高端運動,不能因「富人」喜愛而被污名或針對。公眾若基於大局考量,要求「讓路」予住屋民生和環境保育,都可以!但理據和程序要充分、公允兼一視同仁,並應有跟進或救濟方案、「第二手計劃」等,確保各項政策和民生福祉互惠互濟,得到均衡處理,體現良政善治。
發展和保育,既是老問題,亦是老矛盾,自當不能再依憑老政策和老思路而得以理順,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可以理解但必須展現同理心,政府將高球場建公屋,必須先以創新性的政策和手段,增加土地供應、開放保育「禁區」、加快批地程序,梳理老爭議,實現新均衡。
在今天的多元社會,言人人殊,令議而難決難行的壓力陡增,但為官者有其過人才幹能量,相信會有足夠的魄力擔當,積極作為,落實「提速、提效、提量」目標,建樹社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