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貿易與航運

香港從來都是貿易城市、航運城市。以往發展製造業,依賴貿易與航運。近年的金融業,亦與貿易航運有關。關連度有減,結果不利就業、投資和整體經濟發展,也從而削弱了經濟的持續增長,反導致社會貧富懸殊,收入分配惡化,並構成對社會經濟演化進步的障礙。或許香港的歷史可證明,若本地貿易航運停滯不前,經濟便會出現問題,即使一時繁榮,未必可持久。
近年討論香港經濟的再出發,多談及再工業化。但香港的內外條件變化,再工業化似乎不易。就算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以新加坡的例子還難以成功。香港缺地亦不易倣效台灣、愛爾蘭和以色列。要再工業化便只能與深圳與廣州在大灣區的範疇進行,也不能再如過往香港為主。
香港經濟再出發的主動力,應該是貿易與航運。既支持在大灣區的再工業化,也與現有的國際金融中心相輔相成,減少其中泡沫成分。
航運依然是香港的優勢,只是空運為主,海運則與深圳等珠江口港口合作,但主要還是依靠香港與珠三角的生產與貿易。香港的貿易便是航運的推動力。近這幾十年來與美國及其相關國家經濟(如日韓台部分東南亞)的貿易主導了香港與珠三角的貿易與航運。但相對而言,美國因素正在下降。一方面,日韓台東南亞,以及澳紐的相互貿易比重增加,可逐步替代與美國的貿易。另方面,與美國因素無關的新興市場正在崛起,香港的貿易夥伴大有從美國等傳統市場轉移。香港若可以適應這兩個新趨勢,大有可能在貿易與航運方面再創高峰。走先珠三角港口一步,爭取回主動。
香港的地緣經濟位置是四通八達,東往拉丁美洲,北向經內地陸路通中亞、西亞、東歐,二者都待開發。東盟經濟發展勢頭強大,香港有近水樓台之利。日韓美加傳統市場,香港仍可與之和東南亞發展轉運。香港需要的既是全球化自由貿易,也同時應是雙邊多邊的自由貿易協議、自由貿易區。改變過往政府的缺失,積極建立雙邊多邊關係。政府主動開拓海外貿易關係,特別是利用現有條件構築香港與各方市場的亞太區轉運中心,以至連接上中歐班列、中亞班列和未來泛亞鐵路貨運及多式聯運的網絡,發揮樞紐作用。
轉口與貿易航運將可推動香港金融中心與大灣區再工業化的大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