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微型海洋生物 深潛揭秘

鬼頭刀魚幼苗,大小僅約兩節手指。 鬼頭刀魚幼苗,大小僅約兩節手指。
鬼頭刀魚幼苗,大小僅約兩節手指。
黑水攝影展覽 罕見品種細如指甲
不少人認識棲身於海洋的生物,仍停留在「魚、蝦、蟹」等大型動物,而看見微型生物的機會甚少。有水族館舉辦「微型生物展」,展出一名攝影師夜間於深海所攝得的微型生物,包括很多肉眼幾乎看不見,大小如指甲甚至更細小的幼魚,例如俗稱「海天使」的生物,場地另設海洋生物接觸池、水母成長實驗室。主辦單位期望市民多認識海洋生物後能攜手保護海洋;環保團體則指大眾需提防過度填海,「生物一填就冇晒」。
隨着攝影器材愈趨先進,近年興起「黑水深潛攝影」,攝影師夜後於離岸較遠的水域深潛,並拍攝水底生物。本港海洋生態攝影師劉邦榮於菲律賓體驗黑水深潛攝影後,將技術應用於本港深潛中,其作品在荃灣浩海立方探游館展出,為期3個月。
西貢果洲水域疑攝得「海天使」
「這條於拍攝水母時一同拍下,不知是甚麼生物」,劉邦榮介紹其最印象深刻的微型生物,於西貢東南面的果洲水域拍下疑似「海天使」的軟體生物(Gymnosomes),相當罕見。他說該生物與北海道海天使科學上同屬,但品種有異,大小僅一塊指甲,約一厘米,日間難以發現。另外他亦拍下鬼頭刀魚幼苗,大小僅約兩節手指。
攝影師拍攝時,會在海中心設置一組燈吸引生物。劉解說,用電筒在漆黑水中打燈,生物一般有趨光性,會被光線吸引前來,他要靠感覺及經驗辨別,通常「一有反光會郁嘅就影咗先」,上船後才看拍攝到甚麼。
此種攝影方式對環境、潛水員,以及器材的要求嚴格,劉邦榮稱,「風不能太大、水流不能太急、水質不能太差」,潛水員需具方向感等技巧,否則容易迷失方向,而器材則需防水相機、兩組燈,以及穩定深度的浮力器。他提到,攝影時的水深一般在水底下5至10米漂浮,不會超過水底下15米,以免「炒底」撞到珊瑚或翻起泥沙。
過度填海 恐損物種多樣性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本港的海洋攝影師與專家的聯繫及合作不足,攝影師未必知道生物的罕有性,相信合作研究有助更了解海洋生物的習性等;期望市民多認識海洋生物後能攜手保護海洋。
綠色力量副主席文志森表示,展覽展出多項罕見的微型動物,顯示本港水域物種多樣性豐富,但憂慮本港未來發展若不斷填海,泥石倒進海中會將生物埋沒,缺少微型物種將損害食物鏈,連帶大魚以至海豚或消失。記者陳曉雋
市民可近距離觀察水母。市民可近距離觀察水母。
市民可近距離觀察水母。
荃灣一間水族館舉辦「微型生物展」。(李志湧攝)荃灣一間水族館舉辦「微型生物展」。(李志湧攝)
荃灣一間水族館舉辦「微型生物展」。(李志湧攝)
有海中微型生物比指甲還要小。有海中微型生物比指甲還要小。
有海中微型生物比指甲還要小。
劉邦榮於港水域活生生拍下的疑似「海天使」的軟體生物。劉邦榮於港水域活生生拍下的疑似「海天使」的軟體生物。
劉邦榮於港水域活生生拍下的疑似「海天使」的軟體生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