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培養身份認同 傑青視角起行
回歸25周年,香港屆臨「由亂而治及興」的轉折,要懲前毖後、同開新篇,首要維護法治和優化管治。然而,心態決定狀態,格局決定結局。香港有必要重塑社會價值觀和「香港精神」,以治港傑青的視角維度,從三個層面去培養青年人的家國情懷、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有能力、有擔當地扛起「一國兩制」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任,領引香港再出發,開創發展新格局。
禍根深植 不能再拖
青年人是香港的未來,是國家的未來,但國民教育、國家觀念、身份認同和歷史傳承等被邊緣化、被污名化,甚至被外部勢力「棋子化」的問題,卻是長存未解。須知,青年人若是連「我是誰」也說不清,還能要求他們談家國、講承擔?還能期望他們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初心?
樸素的愛國感情,充實的愛國教育,可以加深對國民身份的確認、認同、自信和自豪,是維繫社會和國家團結凝聚和繁衍延續的基本要素,也是任何一個青年人學習成長和承擔的人生第一課。在止暴制亂之後,當局已嚴正跟進並積極推動改革變化,但因禍根早深植,不容再拖延、再找藉口。
第一,回歸之後,「一國兩制」的憲制地位被確定,縱使巧言如簧,香港都不能自我定位為「獨立個體」,也不能視內地為「外地」,而在考量政策事物時,更不能只顧所謂「本土利益」而輕忽國家觀點及其對港期望。這不僅是公民教育式的推廣宣傳,而且要通過施政管治作具體執行,既公開更自信,落實到民生政務、權利義務的各個環節。
第二,由確認身份到「身份認同」,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設發展和重塑「香港精神」的基礎,我們還要盲從「西方價值」的指揮棒?還仍高喊「獅子山下精神」?如何應對「東升西沉」的國際大潮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此,不能簡單一句「身份認同」,大家都要作思考、具擔當和有行動,既需政府牽頭,社會團體和個人亦要配合。
第三,香港的身份認同,不僅陷進中西、陸港的二分法思路,更困限於「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或「中國人」之間比例分布及趨勢推論的「零和」解讀,淪為民調機構的政治棋子。因此,往後處理相關認同爭議和公共政策時,必須摒棄這種「零和」誤判,秉持大局和國族理念。
第四,在探討身份認同時,應以治港者的承擔、以治港傑青的視角為出發點,一是從社會結構角度,分析不同階級、教育和年齡段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責任,疏理出社會長遠發展和人才培育的方向及布局。二是從民生角度出發,探索港人特別是青年人面對的現實問題和不滿的對象,再以身份認同、利益兼顧為合作紐帶,共同尋求解決方案。三是完善施政、諮詢和參與途徑,以行動促信任,提升歸屬感、認同和自信。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