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政黨出訪

民建聯組團訪問東南亞,這是香港建制派議員的創舉。在黑暴之後,正要推動香港各方面的發展,彌補過去短缺。東南亞現是中國的最大外貿夥伴,發展潛力巨大。以印尼、菲律賓的人口,越南的加工貿易條件,東盟10國在加入RCEP之後,與中日韓和西方大國合作,將有趕上歐盟的機會。歐盟備受戰爭打擊、人口老化、去工業化、金融化的程度增加,政治紛爭日重,形勢不佳。東南亞且長期與香港關係密切,當地華僑頗多,不少在香港有血緣連繫。當港商在內地加工貿易受成本上漲而外移,不少是移往東南亞。
各個方面看,東南亞實在是香港今後發展的關鍵地區,在現有條件上,應是進一步合作發展的重點對象。特別是中美矛盾日深,中國外貿投資的重心將從西方(歐美)轉移到其餘的新興國家。香港必然跟隨內地轉移,從集中於西方要轉變為對東南亞等新興國家開放。這是一個政策體制和思想文化的大轉變。特區政府與香港社會要適應地變。
民建聯作為香港第一大黨能帶頭走出香港,從訪問考察中了解東南亞,當有助香港找出利用東南亞來提升經濟,增強發展動力的方法。香港建制派令人詬病的是思想保守,困於政府政策所設的樊籠,只是在政府思維之內小敲小打。因而脫離香港發展的要求,變成既得利益的維護者。這對香港的轉變,未必形成障礙,但卻是坐視不理。在本身陳舊的思維裏兜兜轉轉,無補香港大局。此所以在過往嚴峻的政治衝突中無所作為,在太平盛世中也沒能力推動香港結構轉型,經濟升級,白白浪費所掌握的政治資源。
今次民建聯突破,不跟從政府背後,而是走出香港,不僅可助香港發展與東南亞合作,更重要的改變思維,立足向世界,扭轉過往在香港之內的封閉。了解國際上最具競爭潛力的東南亞,它們的成敗得失可成香港施政的教訓。更可廣結善緣,與東南亞各國精英交流,互相合作。既帶出香港今後還是強調開放與多元化,民間力量參與施政、監政,也培植國際化的政治人才,更好適應香港今後國際化的發展。這遠比單在社區、區議會培養政治人才更能擴展胸襟、視野和知識。
民建聯等建制派政黨應要走出政府的陰影,用知識、能力、國際國內人脈來監督政府,推動政府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