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康健中心大走樣 施政求其嘥公帑

前朝林鄭政府施政承諾屢屢走數,市民早就見怪不怪,最不堪的是,即使兌現承諾,有關設施一樣荒腔走板,得物無所用。本報揭發,由前朝耗費巨額公帑籌劃、公私合營的地區康健中心已淪為豪華版老人中心,與提升全民預防疾病意識和管理個人健康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馳。
林鄭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全港共有4間,目前有3間投入服務,所費公帑約13億元;此外,亦投放了近6億元設立11間地區康健站,提供健康推廣及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等服務,均採會員制讓當區居民參與。惟本報記者走訪3間康健中心,發現人流冷清,與其美輪美奐的裝修形成強烈對比。有年輕人坦言從來不知有康健中心的存在,得悉該處設有免費健身中心後,雖然覺得吸引但礙於政府形象老土而不欲使用。至於有長期病患的長者亦明言,康健中心一味叫老人家聽講座,或轉介到私家診所收費看病,對他們毫無幫助。
由此可見,所謂的地區康健中心既吸引不到年輕人,又令長者卻步,定位模糊,作用成疑,乏人問津,根本就是浪費公帑。港府當初美其名曰康健中心旨在提升全民預防疾病意識等,但實際上八、九成會員都是老人家,14歲以下的會員只佔極少數,全民云乎哉?難怪被關注團體質疑,康健中心已淪為豪華版長者中心。
更何況,目前本港社區存在多種輔助醫療設施,諸如衞生署轄下有13間學生健康服務及評估中心、18間長者健康中心;政府亦於北大嶼山、天水圍及觀塘設立3間社區健康中心。別說康健中心和康健站的功能與這些設施重疊,就說這些設施甚至比康健中心對市民更方便更有作用,究竟康健中心的存在有甚麼意義?
顯而易見,這又是林鄭政府施政假大空而遺留下來的糊塗帳,公帑用不得其所,花費近19億元形同倒錢落海;港府若真的要提升市民預防疾病意識,加強教育和宣傳即可,是否需額外花費這麼大筆錢、設立這麼佔地的康健中心才做得到?要是將這些中心改為資助安老院舍,為老人家提供更多宿位,是否對人口老化更有針對性和意義?
市民實在不清楚,政府到底還有多少糊塗帳尚未曝光,公帑冤枉來、冤枉去,難道不需要向納稅人交代?往者不諫,來者可追。現屆政府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視林鄭推出的地區服務及設施,不獨獨是康健中心和康健站,而是各區各樣設施都必須全盤檢視。有用的保留,無用的改革,無法改革的索性取消止蝕。否則,這裏花十多億元,那裏又花十多億元,市民卻全然享受不到好處,即使庫房再多錢,也是遲早坐吃山空。
說到底,經過5波疫情衝擊,很多市民對預防疾病的意識已大大提高,康健中心與其一味要老人家聽講座,為私營醫療中心拉生意,倒不如改變用途,例如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物理治療、健身服務等。窮則變,變則通,總好過暴殄天物,任由簇新的康健中心無人問津「拍烏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