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改變創科風氣 政府更需作為

今年的中學文憑試日前放榜,傳媒當然爭相報道今年的「狀元」們。在疫情下要完成高中課程並不容易,要取得如此好成績更需要能力和毅力。從傳媒報道中,不少「狀元」們都希望日後能升讀醫科,只有少數修讀社會科學。但筆者感到可惜的,是在傳媒報道的這批尖子中,卻沒有見到有人希望投入科研工作。筆者認為要推動科技創新,不只是要有大學的研究人員,更重要是讓年輕人在學習時就有創科的環境、有創科的夢想和理想。要改變創科環境,特區政府需要更多作為。
過去在筆者年少的年代,很多人的理想是要當醫生和律師,或是工程師、會計師;在高中時代就更多成績不錯的同學投入工商管理,更後來是投入金融相關的領域。簡單而言,就是職位令人感覺賺錢多。但香港至今其中一個發展瓶頸,是社會對科技研發的氣氛不足、投入不足,也沒有意識到那些家長們認為是「好工」的醫生、工程師、金融業,以至律師等,今天都需要科技能力作支撐。
提高興趣 發展所長
在疫情下,我們表面上看到醫務人員的需要,但現代醫治疾病,不只是靠醫生,更需要大量投入生物工程領域,無論是快測、疫苗、藥物研發,都需要科研。而這次疫情全球性爆發,更顯示了我們國家必須有自行研發能力;想靠那些平日以「人權」、「公平正義」掛在嘴邊,面對疫情就把叢林社會、自私自利的本質全顯露出來的西方國家們,根本是緣木求魚。
當然我們必須要明白創科之路並不一定「多金」。早前空閒時看到內地劇《你是我的榮耀》,劇中男主角在中學時代就立志航天科研,但在社會環境和家庭的期待下,本科時金融航天雙主修,研究所時決定航天領域發展。但工作上面對金融本科的同學的收入比較和社會環境(特別在上海)的壓力,男主角也考慮過放棄科研而投身金融業,但在理想和女主角支持下,最後決定繼續他的深空(外太空)探測的理想。這電視劇正正反映科研人員,特別是一些難以商業化領域的科研人員要面對困難和壓力。但同時也顯示科研要有理想,也需要對科研人員生活上有所支援,以及在科研的技術轉移需要配套。
20多年教育改革的失敗,其中之一是在沒有建立好基礎知識下就學習「耍嘴皮」,空談西方理論卻沒有批判能力、理論與現實脫軌、科學精神不足、自我認識薄弱。如何在中小學中提高同學們對科研的興趣,繼而讓不同興趣領域的學生都能夠發展所長,筆者相信是新一屆教育官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有幸在芸芸的報道中,仍看到有一些立志科研的年輕人。但無論同學們怎樣選擇,仍希望各位在之後的大學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本科科目;未能升讀大學的也不要氣餒,筆者建議可以更多考慮以就業為目標的進修方向,培養一技之長,一樣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