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監測污水圍封強檢 被諷「高射炮打蚊」

頻繁強檢下,巿民撩鼻取樣已習以為常。 頻繁強檢下,巿民撩鼻取樣已習以為常。
頻繁強檢下,巿民撩鼻取樣已習以為常。
【本報訊】疫情禍港逾兩年半,上屆政府抗疫手法僵化,監測污水及圍封強檢浪費大量人力物力!本報以本月初公布的圍封成果作分析,本月8日至15日共有11幢大廈被圍封,共有13,820人要接受核酸檢測。不過累計只發現143宗確診,以及19宗不確定的個案,意味上周經圍封所找出的染疫患者比例只有1.172%,甚至有行動發現病例的比率低至0.11%。前日深水埗白田邨麗田樓圍封強檢,揪出個案率亦不足1%,相對圍封強檢耗費的人力、物力,難怪行動被形容是「高射炮打蚊」。學者批評圍封強檢「繁多擾民」,上屆政府卻「自以為是得意之作」,促盡快檢討。
勞民傷財 政府專家促叫停
特首李家超表示須調整港府的抗疫策略,目標是「圍住有病的樹,而非圍住無病的樹」。而本港累計確診數字高達約130萬宗,實際感染人數更多,近日包括政府專家在內的多名學者要求停止效果不佳的防疫策略,包括圍封強檢大廈、強檢通告等。
在第5波疫情回落至4位數之後,政府仍頻繁推行「封樓」,過去兩月每日平均圍封大廈仍多達2至3幢,綜觀數百次圍封強檢行動,有約20次的「圍封」時間超過一天,當中最嚴重、圍封時間最久的,是於第5波疫情初期,即1月尾時涉及廣泛Omicron傳播的葵涌葵涌邨,同邨的逸葵樓、映葵樓及夏葵樓,居民被禁足5至7天。當時作為「重災區」的逸葵樓,出現超過250宗確診個案;而映葵樓也錄得近百宗個案。
值得關注的是,圍封強檢揪出的疫患愈來愈少,經常只有零星個案。本月8日至15日共有11幢大廈被圍封,共有13,820人要接受核酸檢測。上述行動涉及數以千計公務員及大量物資,但累計只發現143宗確診,以及19宗不確定的個案,意味上周經圍封所找出的染疫患者比例只有1.172%。若以單一幢大廈的數據而言,於15日公布數字的大埔富亨邨亨裕樓,1,043名受檢人士中有34人中招,以及9人的結果為不確定,揪出確診比例也只達3.26%,更遑論其他大廈只有零星個案,比例可低至0.11%,有大廈被圍封後只發現一名住客染疫。
學者要求檢討 勿蕭規曹隨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形容,圍封強檢是「奇特」的防疫方式,不但繁多擾民,且成效不可靠。他解釋,「其他國家也不會一幢幢樓宇地圍封,即使是內地,也是推行有用的全民強檢」。而上屆政府在疫情最嚴重時,更應直接取消「封樓」,因為當時基本上「每一幢樓都可能有人中(確診)」,要投放太多人力物力。而現時圍封強檢的防疫結果不準,例如在打擾市民日常生活下,有時整個屋苑都無人受感染。
他認為,現屆政府沿用圍封大廈屬「蕭規曹隨」,建議當局在考慮圍封的成本效益不高時,應檢討是否應取消相關措施,而非盲目跟隨「前朝留下來的措施」,不但可為新政府帶來新氣象,當局也可將寶貴的資源,放在其他防疫措施上。他舉例稱,可調動職員去跟進入境人士是否有守規矩隔離、加強對使用安心出行及疫苗通行證的執法,甚至是醫療人員可到醫院,照顧染疫人士。
圍封強檢後揪出確診個案不成比例。圍封強檢後揪出確診個案不成比例。
圍封強檢後揪出確診個案不成比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