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爭相從醫 創科誰來接棒
國家領導人早前訪港,特意到科學園參觀,重視創科之心不言自明。在這樣的氛圍下,中學文憑試昨日放榜,惟8位狀元之中,最少6人選擇報讀醫科,情況在回歸以來可謂一以貫之,毫不令人意外。從醫固然是好事,但要是年輕精英都對創科不屑一顧,香港又如何做到國家領導人所期望的國際創科中心?
今年誕生8位狀元,即考獲7科5**或以上成績,分別為5男3女考生,當中4人更是考獲8科5**的「超級狀元」,前途一片光明。記者例牌追問他們升讀大學的選擇,無獨有偶大多數人都選報醫科,有的從小已有興趣,有的則受疫情影響,希望能挽救更多病人生命。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善良而美好的,值得尊重,惟從醫幾乎是歷屆狀元的首選,堪稱25年不變;而且在一般家長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醫高,皆因醫生不僅社會地位崇高,收入也很豐厚,以致年前偶有狀元表示有意報讀工科,便成為記者的「獵奇」對象。香港社會之畸形,由此又可見一斑。
事實上,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尖子從醫簡直是多多益善,但一個社會若產業多元化,年輕人理應有廣闊出路,現在連最頂尖的學生都不願投身醫科或金融以外的其他行業,證明香港產業結構單調、出路狹窄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創新科技早已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火車頭,別說美國一直在這方面遙遙領先,就算是亞洲的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地也有長足發展;內地更不用說,深圳已成為中國的「硅谷」,創科發展愈跑愈前,香港簡直相形見絀。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以2019年為例,香港的科研資金投入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1%,而中國內地為2.23%,台灣為3.5%,南韓為4.64%。這還是增長後的結果,香港過去十多年一直徘徊在0.7%左右,2020年才增長到0.99%。沒有投入,沒有收成,尖子對投身創科卻步,何足為奇?
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揚言,希望5年任期內,本地科研開支佔GDP不低於1.5%,即比現時增加50%;更不無遺憾地說,上屆政府於2017年訂下目標,在任期結束前將本港研究開支佔生產總值比例提升至1.5%,但至2021年只有0.99%,最終無法達標。但不管是0.99%,還是1.5%,對推動科研大規模發展仍是遠遠不足夠。更令人深思的是,現時的教育制度下,有培養創科人才的土壤嗎?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目前本地中小學的STEM教育(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相關課程)並非獨立科目,因此出現課時不足及難與大學課程銜接的問題,惟教育局至今無意作出改變。這就難怪,每年的狀元只對醫科情有獨鍾,皆因在整個中小學生涯裏,創科相關學科都是可有可無而已。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國家領導人亦一再寄語特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言者諄諄,但願現屆政府不會如歷屆那樣陽奉陰違空蹉跎!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