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港人悲 學者倡20年發展 鬆綁儲備 造地為先
居住空間遠遜全球標準
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於2021年僅得16平方米,而「劏房」的人均面積更僅得6.6平方米,居住空間遠低於全球標準,同時對土地房屋需求有增無減。有經濟學者認為,應設目標20年內提升人均居住面積,同時推動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計劃,把外匯儲備轉型為更安全的土地儲備。
科大經濟系前系主任雷鼎鳴指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積達30平方米,認為政府可設目標於20年內追到新加坡,而推動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計劃,有助達致此目標。另外,他表示,明日大嶼不會造成財政負擔,因香港已累積兩萬多億元的可動用儲備,包括財政儲備、政府存款及基金結餘,建議港府以一萬億至1.5萬億元投資基建及填海造地,再加上所建造的成本利益大於成本約2.32倍。他亦指建造人工島相比投資外匯為安全,此做法亦有效把外匯儲備轉化為土地儲備。
北部都會區料需17年完成
雷續稱,雖然北部都會區土地較零碎,業權分散,財政效益亦是「明日大嶼」的六成,按收回粉嶺北發展區土地時所付的補償金額作計算,600公頃共需871億元。但北部都會區是實在的土地,估計財政效益為5,844億元,從初步構思到完成需時約17.3年,能更快推出房屋供入伙,而且新界北尚有近3,000公頃的潛在土地可供研究,將來可找出更多發展用地。因此,他認為兩個項目都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合乎香港利益,不應推遲或擱置。
年輕人收入升幅難追樓價
他根據統計處數據推算,從1993年至2020年間,樓價升幅達232%,但港人月入中位數未扣通脹前只增加153%,而年輕人群組的升幅更低至115%,顯示年輕人愈來愈負擔不起房屋。雷稱香港短缺6,344公頃住宅用地,有4,124公頃潛在供應用地,即尚有2,200公頃需解決。他建議若可發展的土地不足夠,可在新發展土地上降低低密度的鄉郊居所比例。
本文連結 :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要聞港聞/odn-20220721-0721_00176_221/蝸居港人悲--學者倡20年發展--鬆綁儲備--造地為先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