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限制活動 反加快肌力衰退 「愈綁愈差」 院舍改觀念減約束 長者生活更自在

阮家慧(左起)、徐若萍、崔志文、阿君、羅小姐,分享「減約束」計劃。 阮家慧(左起)、徐若萍、崔志文、阿君、羅小姐,分享「減約束」計劃。
阮家慧(左起)、徐若萍、崔志文、阿君、羅小姐,分享「減約束」計劃。
【本報訊】現時主流安老院舍仍對長者施行約束,藉減少他們的活動空間以防止他們跌倒,以及保護醫療進程,例如防止他們自行拔掉喉管。有機構提倡「減約束」計劃,冀透過除去長者身上不必要的枷鎖,並提高其自理能力,改善長者的身心健康,還他們自在、有尊嚴的生活。
「約束」是指有意圖地在某種環境下限制某人的自由,防止其接觸身體特定部位或作出某些動作。要被約束活動的長者,主要是患有腦退化症,認知能力不足或者身體機能受損。約束方法包括將手綁在床欄、坐高背椅、佩戴特製手套或穿約束衣。但這種做法亦會對院友帶來傷害,引起不少批評,其中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課程導師(註冊護士)徐若萍博士表示,約束會令人身體非常不舒服,精神上更會令人感寂寞、無助,直言「邊有人想成日被綁住?」。而且,限制長者活動會使其肌力衰退,「成日唔郁更加唔想郁」,結果身體狀況差的長者被綁得更多,愈綁得多情況又愈差。
原意防跌倒 忽略以人為本
她強調,有研究已指出約束不能有效防止長者跌倒,反而進一步削弱其步行能力,使他們更易跌倒,實際上是弊遠大於利。
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博士表示,他們推行的「減約束」計劃期望給予長者機會發聲,表達自己不想被綑綁的意願。他提出約束物之外的替代方案,包括加強皮膚護理、協調長者坐姿、多進行如廁訓練、下肢訓練,鼓勵他們多行走及站立等。他希望透過協助長者自立,能朝着「零約束」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伯伯「鬆綁」 皮膚有改善
院友羅伯伯的家屬羅小姐分享稱,其94歲父親曾被「T型約束帶」長期綁住而造成皮膚損傷,以及長期不能活動引致肌肉退化。但以啫喱墊取代約束帶後,他的皮膚狀況及坐姿有所改善,而更多自由活動也使他更有活力。
保健員阿君(化名)表示,以往院舍工作人員總是強調安全第一,因此多採用約束方式防止意外發生。但現在他們正逐漸意識到,從事安老服務亦要考慮長者的其他需求,如何令他們感到快樂也相當重要。
文化村長者服務總監阮家慧表示,「減約束」計劃成功依靠的,除了員工的知識及培訓,更重要的是照顧觀念的改變。照顧團隊不應維持長期以來「怕出事」的照料心態,而應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長者的整體福祉為依歸。
現年94歲的羅伯伯經過「減約束」後,顯得更有活力。現年94歲的羅伯伯經過「減約束」後,顯得更有活力。
現年94歲的羅伯伯經過「減約束」後,顯得更有活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