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沒法通關

通關不易,香港要多作備案,應付不通關的新常態。
內地清零不能應付病毒的變異與傳播,政府可大致控制疫情,不使散播,可迅即在發現後社會層面清零,卻沒法禁絕循不同途徑的疫病輸入。即使在接種疫苗和病後免疫下,病毒不會帶來嚴重的重症率,內地還有不少老弱傷殘,在病毒面前仍會受到打擊,重病與病死的機率不低。中國政府以人為本,便不能隨便放棄動態清零。由於政策效力不同,疫情沒法不比內地更為嚴重,如此,內地怎可與香港通關,放任從香港輸入病毒的風險呢?
相信今後幾個月,乃至年底之前,若疫情沒有大改善,通關便是無望了。
香港經濟依賴內地,與內地通關短期不可能,便不能寄望內地因素挽救本地經濟,經濟的衰頹可能要持續更長時間。由此產生的各個問題,也會重疊惡化。
有內地的支援,香港勝於外國,沒有高通脹的大壓力。若政府嚴加監管,能源進口價格也可以有所抑制。至於日常用品、糧食肉食蔬菜,有內地政府的保證,當可維持物價平穩,香港便少了通脹的威脅,反而在經濟困擾底下,泡沫性的物價會有所回落,香港面對的困難便不會如歐美那樣惡化,動搖社會和經濟的根基。
若政府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加快基建投資,刺激經濟,增加就業;二是大力支援弱勢社群,例如精準地扶貧,低下階層得到的資源可從政府制度化的社會福利和臨時性的增加撥款而有所增加,這不單止可救助他們,有關支出在社會裏也轉化為需求與供應,形成積極的良性循環。政府考慮公帑支出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時,要計算所有界內外效益,採最大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原則,也可借此機會重定政策資源投入取捨的標準,扭轉一貫重商、重既得利益者的政策。
內地通關短期無望,香港便要自食其力,除內部建設投入外,還有與國外通關的可能性。但與國外通關的前提是不能給日後與內地通關製造障礙。香港作為自由港,需國內國外通關,不能為與國外通關而捨棄國內通關。因此,與國外通關宜緊不宜寬,或可在機場區域實行閉環管理,劃出國際金融貿易特區,與國外打通,作局部的通關;也可嚴格紅黃碼管理,以此放寬出入行。疫情變化難測,香港是沒法短期通關,只能在政策上減少損害,以圖疫後重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