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保育抗戰遺迹 活化民族熱情
剛過去的7月7日是「七七盧溝橋事變」85周年,筆者參與了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特別強調特區政府需要加強教育抗戰歷史、保育抗戰遺迹。我們期望市民認識這段對中國十分重要的歷史,同時要求特區政府加強對抗戰歷史遺迹的保育工作,以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事實上,特區政府對國家近現代發展中,在香港的歷史足迹之保育,一直有限。除了孫中山先生在中區一帶設有專題史迹徑外,其他近乎沒有!而在抗日戰爭中,比較完整保育的只有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其他絕少被提及;而當時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的事迹和在香港的抗戰工作,更是長期被覆蓋。或許對英國而言,實在難以接受在抗日戰爭中他們竟然戰敗,成為黃種人的戰俘,更難承認的是,他們終日抹黑的共產黨,竟然是在戰爭中協助他們逃出的戰鬥力。
刻意割裂中港關係
回歸之後特區政府雖然有所重視,建造了一些紀念設施,但是對東江縱隊功績和事迹的教育,仍然有限。筆者認為,過去一直有勢力希望在香港的歷史建構之中,刻意割裂香港與祖國的關係。然而,香港與國家發展的關係一直是密切的,從鴉片戰爭、國家走向共和、新民主運動中的工運浪潮、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至今天,香港一直在國家發展的大潮流中。
因此,要加強國民教育,加強對香港歷史的認識,需要加強教育抗戰歷史。據了解,現時市區中與抗戰有關的遺迹多已消失,但在新界多個地區,仍保有不少,除了在西貢斬竹灣和北區烏蛟騰設有抗日英烈紀念碑外,還有多座相關的歷史建築,包括西貢黃毛應村的教堂、沙頭角的羅家大屋、烏蛟騰村、元朗楊家村適廬、凹頭的潘屋等。
然而,由於這些建築大多是私人業權,不少古蹟仍有待活化,但特區政府對於私人業權的古蹟保育,一直欠缺政策。特區政府必須盡早突破過去對於私人業權古蹟保育的框框,特別是是否有更多方法可在業權不變下,能達到保育和社區參與的目標。這需要轉變治理理念,需要加強政府管理,改進政府作風。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7‧1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四點希望」,當中指出「要提升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另外,習主席又說「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
筆者認為,最直接的方法是學習歷史,政府應積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例如設置抗戰紀念館及文物徑、組織專題展覽及導賞團等,以多元及創新的方法讓公眾對抗戰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學校方面,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綱要和課程綱要,讓同學們可以有系統而完整地認識祖國的歷史,從而讓同學們對歷史產生共鳴。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