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深層矛盾未解決 明天更好難實現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5年前的7‧1在風雨中度過,25年後的7‧1同樣有颱風壓境。回望過去,展望未來,香港經歷了25年的高低起跌,「明天會更好」似乎仍然可望不可即。新政府被寄以厚望,惟特區爛攤子積重難返,未來仍然挑戰不斷。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構思的劃時代偉大制度,完全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奈何中央政府錯將「五十年不變」當成「五十年不管」,任由特區放任自流,這25年來走了許多冤枉路,加上戀殖歪風愈演愈烈,反中亂港和外部勢力陰魂不散,「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人為操作下走樣變形,亂象一浪接一浪。幸好有危也有機,2019年的黑暴雖然令特區元氣大傷,但同樣迎來特區撥亂反正的轉折點,隨着落實《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反中亂港勢力偃旗息鼓,香港終於迎來回歸25周年。「五十年不變」過了一半,是時候作一小結。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儘管特區看到由亂入治的曙光,但要由治而興卻是言之尚早。可以看到,25年過去,香港民生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差。統計數字反映,1997年的失業人數僅為逾7萬人,但到了2022年3至5月已有逾19萬人;就業人口每月工資中位數雖然由1997年約9,000元,倍增至2022年1月至3月的約18,000元,但百物騰貴,樓價高企,增幅追不上通脹。至於領取綜援宗數更由1997年的逾18萬宗,增至今年5月的逾21萬宗。如果說,大部分香港人皆感到生活逼人,喘不過氣,顯然沒有半點誇張。
更須指出,本港人口老化嚴重,出生率低下。1997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7.2歲,女性83.2歲,截至2021年,男性壽命延長至83歲,女性更達87.7歲。表面看,港人長壽是生活質素和醫療條件改善的結果,可喜可賀,惟事實並非如此,反而是壽則多辱。君不見,歷屆特區政府皆嫌貧棄老,視長者為負累,全民退保堅拒推行,老有所養淪為空談;資助安老院舍嚴重不足,不少老人等候多年也未能入住,只能含恨而終。遑論今年第5波新冠疫情大爆發,老人首當其衝,死病纍纍,港府無動於衷,更見當局所謂敬老安老只是笑話。另一邊廂,按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粗出生率,1997年為9.1,截至去年只有5.0,反映港人不願生育。當一個社會由教育到治安、由醫療到安老皆看不到前景,加上生活成本不斷增加,工資增長似有還無,年輕夫婦拒絕生育又何足為奇?當長者增幅多於出生人口,未來還談何競爭力?
事實上,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豈止這些,尤以房屋死結最是難解。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創下6.1年新高,二手樓樓價25年暴升78%,房屋問題不解決,社會穩定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即使新政府政治阻力大減,但歷屆留下來的爛攤子實在太多,「明天會更好」隨時只能成為難以實現的願景。如何令香港人安居樂業,人心回歸,在在考驗新班子的智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