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地名亂象叢生 行政疊床架屋

中央深改委近期審議通過《關於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的意見》。其中強調:保持行政區劃保持總體穩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調、拿不準的不動、時機條件不成熟的不改;慎重對待行政區劃更名,不隨意更改老地名。這一攬子舉措,帶有鮮明的撥亂反正意味。多年來,行政區劃設置混亂問題交錯叢生,民間意見很大。主要問題集中在三點。
其一,市制混亂。同樣名為「市」,目前內地有多達5個層級。包括4個省級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約300個地級市,近400個縣級市,後兩者之間還存在內蒙古滿洲里、青海格爾木等一批副地級市。行政基本不同,管理權限各異,或甲市管乙市,或丙市副市長兼丁市市委書記。
更突出的是,很多市名不副實。為了追求表面光鮮,標榜城鎮化,而強行命名為市。市本屬於工商發達的聚落型「點」狀政區,與地區、州、縣這類廣域型政區不同。而內地動輒出現面積達幾萬、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市。如西藏那曲地區改為那曲市,面積為43萬平方公里,遠遠超過德國、日本等國,而人口只有幾十萬,不及東莞的一個鎮。
其二,亂改地名。改革開放後,一場改名運動席捲全國。為了招商引資、推廣旅遊目的,許多地方改以境內的風景名勝作為新地名。比如安徽徽州改名黃山市,湖南大庸改名張家界市,福建崇安改名武夷山市。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一切利益至上,破壞了文化底蘊和地名美感,割裂了歷史傳承與赤子鄉愁。
就以最令民間意難平的黃山市為例,徽州本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千年古邑,人文薈萃,且安徽省之名就得自安慶與徽州的集合。更名後在短期攫取些微經濟利益後,卻造成徽州的文化價值大量流失。
黑區遍地 冗員氾濫
其三,黑區遍地。在地圖上,某個市可能只轄兩三個區縣。但實際上,在這些正規的行政區之外,當地還自行設置大量的開發區、高新區、工業園區、試驗區、風景管理區,由於不是法定的行政區,便美其名曰「功能區」,民間稱之為黑區。黨政機構、官員配備卻一個不少,冗官冗員倍增氾濫。且造成疊床架屋,一羊九牧。一個鄉鎮,在戶籍、司法等方面本屬於甲行政區,但經濟社會事務又被託管給了乙開發區。二者都對鄉鎮有各種制約與管轄。遇到好事便爭權奪利,遇到問題便互相推卸責任。行政區被功能區架空,對基層管理、經濟協作造成嚴重破壞。
另一方面,一些在計劃經濟時代依靠單一礦產建設的資源型城市,如東北的多個煤礦城市,早已資源枯竭、人口外流,而當年遺留的龐大行政區劃卻不做調整。幾萬人口卻仍一直設置了5、6個區,耗費巨額公帑。所以,行政區劃要保持總體穩定,一方面對於大躍進式的地改市、縣改市、亂設功能區,要堅決糾正;另一方面對沒落的城市亦應及時瘦身撤併,減輕百姓負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