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輸入灣區醫生緩醫生荒
醫管局的醫生流失情況嚴重,日前當局公布將盡快落實挽留人手措施,包括員工低息置業貸款及成立學院,並將於下半年推行「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從大灣區三甲醫院引入包括早前來港支援抗疫的醫護人員及有經驗水準的醫生,亦不排除招募內地護士或其他醫療職系人員來港。
當局表示目前正與廣東省衞健委商討,用輪替制度,每人來港不超過一年,並希望首批可有5至10名醫生。筆者支持此計劃,相信可為本港醫護人手注入新動力。本港一直為醫護人手短缺問題所困,公院的醫護人員離職問題,更因移民、轉投私營市場等原因而深陷泥沼。在過去一年,全職醫生流失率達7.9%,全職護士流失率更高達9.5%,市民輪候診症時間估計又會加長。
根據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來港交流的醫生是大灣區內地城市三甲醫院的骨幹,其醫療水準亦獲本地醫生肯定,惟仍有意見憂慮計劃影響本地醫生發展機遇及病人權益。政府應就此加強解說工作,解釋計劃以病人利益為依歸,亦可紓緩本港醫生的工作壓力。此外,內地醫生來港需熟習本港的醫療環境,一年期限屆滿須返回內地,下一批來港醫生需重新磨合,未免浪費時間與資源,醫管局應考慮訂立更靈活的機制處理續約安排。
其實,為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工作,立法會去年通過了「特別註冊醫生」法例,但直至本月初,特別註冊醫生委員會在審議認可醫學資格名單中,內地僅復旦大學獲承認,總共只有兩名醫生申請。世界大學醫學院排名當中,內地多間大學位列首50幾到80幾名,委員會應加快審批,增加更多內地醫學院,加強內地優秀醫生來港服務的誘因,解香港燃眉之急。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