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香港航運業定要繁榮再出發

在新冠疫情之前,香港國際機場曾是僅次於杜拜、倫敦希思路和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爾的全球第4繁忙國際客運機場,然而,疫情下香港實施了嚴格的入境限制,結果客運量大幅下跌到只有疫情前的約2%,對本港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隨着香港逐步走出疫情陰影,包括航空和海運的航運業必須重新出發,力求回復並超越疫情前的運量,成為帶領本港經濟起飛的火車頭。
要點一:提升機場基建。筆者在兩個月前的新聞裏看到,機場第三條跑道已按國際民航組織的標準順利完成飛行校驗,機管局將按計劃在今年啟用該跑道,而整個三跑系統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這確實是則叫人振奮的消息,機場客運量要再起飛,當然必須要有適當的基建配合才行。擴建三跑系統後的香港國際機場,預計可達到在2035年起,每年處理1.2億人次客運量和1,000萬公噸貨運量的目標。
升級服務融入大灣區
要點二:升級服務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基建以外,筆者認為香港國際機場也須在服務方面大幅提升,而方向則離不開跟大灣區的緊密聯繫和融合。香港是大灣區的組成部分,本港未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而這融合就必須從大灣區做起。封關的日子不會沒完沒了,一旦通關重開,機場以往提供的海空聯運客運服務必須重啟,讓經海天客運碼頭來往大灣區9個口岸的旅客,可在內地口岸預先完成登機、行李託運和清關手續,然後在毋須入境香港的情況下在香港國際機場上機。全面通關重啟後,這項服務應推廣到經港珠澳大橋來港的澳門和廣東省旅客身上,讓他們也能享用香港國際機場的無縫中轉服務。這樣做不但能大力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也定能因為客量的增加而鞏固香港機場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絕對是一舉兩得。
要點三:鞏固並提升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除了機場,港口、船務、海運和物流業也是本港經濟的重要支柱。在這方面,筆者喜見政府通過《施政報告》宣布了一系列包括船舶註冊、融資管理、海事保險、法律和仲裁、發展智慧港口等的高增值海運發展服務。然而,跟航空業發展一樣,海運發展的前景也是要跟大灣區緊密融合才行。
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表明支持香港強化港口的地位和發展高增值的海運服務,以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與此同時,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強調港口之間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協同效應。香港港口素有國際連繫性強、覆蓋面廣和效率高的特色,在大灣區港口群的協同效應下,這些特長必將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疫後的日子愈來愈近了,香港的航運業要為重新出發做好十足的準備,再次成為香港再創輝煌的主要動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