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濁揚清:不是看不到希望才躺平
有社區組織早前訪問100位基層青年,發現有23%表示會選擇「躺平」,27%對未來沒有希望,可見回歸25年,庸官治港是如何不濟。
是次受訪者皆來自家庭收入少於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基本津貼入息限額75%的家庭,貧窮限制了弱勢者對生活的希望。候任特首提出為1,000名居於劏房的初中生提供資助及培訓,冀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名額之少,再加上官僚和鐵飯碗們能否一洗瞎蹉跎頹風亦成疑問,且看事情會如何發展。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並非來自低收入家庭人士,對生活也不見得有多積極,曾有中學校長留意到學生與家長均有躺平心態,反映香港過去青年政策徹底失敗,問題疊加累積,躺平思想成了世襲式的消極。好逸惡勞雖是人性,但80年代尚且聽到有人會去夜校進修,如今則以打機上網煲劇成主流,當年廣東歌中的莫大毛日日攤喺屋企等米路,但及時悔覺,終於立業興家走正路,惟其子莫二毛有父幹,終日游手好閒,正好是一幕回歸前後的人心寫照。
每個年代的青年都要面對他置身那個年代的困難,除非遇上戰亂,否則並不存在誰比誰更困難,但回歸後流行曲「想我都好想好似中咗頭獎,有嘢唔使做,老細又吹我唔脹」、「邊一個發明了返工,我要給佢米田共」,潛移默化逾廿年,港官如教育局局長之流後知後覺,會否太活於平行時空?
雖然香港政府不少政策偏重財團,升斗市民權益受損,但是「唔去奮鬥」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態度。問題是,「香港劍神」張家朗、「女飛魚」何詩蓓,家庭環境各異,也沒人保證他們必做世一,但他們仍努力練習,「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才看到希望」,很多人只講不做。躺平是內外因交織而成,諉過他人之餘也應自省。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