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健康在您手:以耐性和接納「童」行

不少家長有感「孩子平日在家中和學校的表現不一」,懷疑自己寶貝被欺負。記得有次接觸到一個8歲的孩子,她的情緒容易失控及經常出現攻擊性行為,身邊的成人都視她為「危險人物」,不敢讓小孩接近。可是這小靈精卻能與筆者合作,亦表示出良好的態度,母親對此感到驚訝,並認為孩子在欺負她,筆者在此要為這孩子「平反」。
共同想方法 反覆練習
環境轉換是影響孩子言行表現的因素之一,然而他們互動的態度和反應也是十分重要的。初接觸這孩子,她是帶着不少憤怒,了解到年幼的她未能善於自我表達,以致無法梳理感受和情緒,但同時孩子留意到成年人對她的警戒心。當中的委屈、焦慮和不安,以及成長中欠缺對人的信任,令她產生不少負面情緒。
當她感到委屈和不安,筆者會伴陪在旁,待冷靜後再聆聽她的想法和期望,最後才指出該行為會引發的後果,並一起探討處理方法。例如她以往在朋友面前以不停揮動公仔去邀請對方玩耍,令人感到煩厭,發生衝突後,她會衝進洗手間發脾氣。筆者跟她反思:可能當時會阻礙正在做功課的朋友?有沒有其他方法邀請別人一起玩呢?我們想到不如先請朋友吃粒糖果、再一起玩等方法。這些方法偶有「撞板」,但因為是共同「想」出來,孩子會願意接受後果,從而在每次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慢慢成長,後來連朋友也覺得她比以前進步。
孩子的成長並不能急,在每次事件中家長需要先聆聽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接納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再引導他們反思,使他們吸取經驗成長。雖然花費的時間不少,但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促使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良機。
聖雅各福群會
青年服務正向教育服務社工韓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