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不要蹉跎

新冠疫情與烏克蘭戰爭加深加快了世界結構轉變的趨勢,即使疫情之後復常,戰爭以和解告終,世界已不一樣了,也難回復舊觀。在這情況下,香港是否還是因循守舊及守株待兔呢?我在這裏不停地強調中國變、世界變,香港要變,香港實在變了甚麼呢?
社會上的討論仍然是沿着老路在吹噓,稍具新意的是發展科技。但怎樣發展?香港不願制訂科技政策、產業政策,科研支出佔經濟比重還是令人慚愧的不足1%(深圳已超4%了)。香港也沒有科研創新的戰略,沒有重點發展的產業路徑圖、時間表,也不懂得去作內地比較(深圳、杭州、武漢、貴陽)、國際比較(新加坡、台灣、以色列、愛爾蘭),盲頭烏蠅地奢言以科創推動轉型,但還是用招商引資的陳年老方法。
香港提出中部人工島的新市鎮中心發展,至今不過是畫餅充飢,或是以此推搪當前急迫的發展。北部都會區是新瓶舊酒,卻是香港許久沒有的新市鎮中心發展的規劃。作用一是呼應內地發展;二是擴大市區的多元化,改變殖民地時代集中維港兩岸的發展戰略,把更多空間拓展,容許規模與範疇經濟效益發揮更大作用。方向是對的,可惜流於粗疏表面,沒有與深圳合作協調,形成深圳河兩岸的隔膜。
深圳大力向東發展,借助軌道交通,通往惠州、汕尾。香港北部都會區應該是北與羅湖福田相通,東往惠州汕尾以至沿海的粵東、閩南。可惜香港的規劃沒有意圖打通與深圳的跨境跨市連接。北環綫還是待建,只因深圳規劃動工,香港東鐵才似有跨境至深圳新的羅湖站。但怎樣將之(也包括蓮塘口岸,沙頭角口岸)與北部都會區結合發展,還是大致空白無緒。這兩個稱為新的大政策仍是如此,香港怎樣迎接中國變、世界變呢?
發展戰略還是受制於房地產的既得利益和扭曲的房屋政策,不敢觸動。於是新產業的發展缺乏土地、資金、政策的重點投入,怎樣從無至有創辦起來呢?為了照顧既得利益,也為了省錢和急功近利,發展的重心便是翻炒舊產業,也不變更革新。結果多是事倍功半,浪費時機。在大變的浪潮衝擊之下,早晚會失去市場競爭力而衰落。香港若是繼續集中於這些舊產業,也會整體被拖累下沉。
新政府上任之際,希望能有新變,否則的話,又是蹉跎再5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