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承認短期內通關無望 難挽留人才

外界炮轟政府抗疫不力,通關遙遙無期。 外界炮轟政府抗疫不力,通關遙遙無期。
外界炮轟政府抗疫不力,通關遙遙無期。
【本報訊】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夾擊,通關無望,重創經濟,但特首林鄭月娥在回應通關問題時,承認海外與內地對防治疫情有不同看法,香港夾在中間,短期內沒通關的可能性。但談及如何協助中小企時,她又認為短期內要通關,以提升香港國際地位;另本港吸引人才刻不容緩,無法通關是唯一的局限。
近日確診個案上升,市民關注會否爆發第6波疫情。林鄭指本周二(7日)與專家召開會議,大部分政府專家不太擔心新一波的疫情,本港疫情因透過自然感染及疫苗接種,已有保護屏障,即市民感染後不需要住院,可以確保醫療系統的穩定。截至昨日為止感染人士為370名、屬於嚴重及危殆的有17人,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只有4人。但她形容與內地通關是很大的挑戰,大部分海外國家與內地實施不同的理論措施,香港「企喺中間、咩時候做咩措施,好考功夫」,但坦言如果以去年9月至12月的討論基礎,短期內沒有通關可能性。
自詡任內政策關注中小企
但談及如何幫助中小企發展時,她指過去5年在制訂政策時特別關注中小微型企業,由於外圍政治因素複雜,競爭很激烈,故短期內要通關,與海外同內地恢復接觸,以提升香港國際地位,因在過去3年外國勢力及媒體對香港有錯誤的評述,礙於疫情港府無法做游說及解說,但當局要做了不少工作,無論國際及內地深化都有助中小企。
另有議員問及上任特首把香港定位為超級聯絡人,今時今日香港有何定位及策略?她指香港佔有地理優勢,被稱為聯繫人或跳板,但不應止於這些角色,而是要為城市及市民增值。她指中央領導多次提出香港是國際化、市場化及法治化的城市,香港要好應用這3個優勢,要做好法治,現已做了不少涉外法治的工作;市場化則要保持自由的營商環境;國際化方面,她認為未來必須要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故要透過外訪或簽訂雙邊協議,在文化藝術交流等。
在挽留人才方面,她認為是刻不容緩的,目前政府有不同吸引海內外人才的計劃,相信當疫情退卻,恢復免檢疫往來,香港仍是富吸引力的地方。至於有人擔心2019年後內地對香港有負面看法,她指最新8大院所收內地生數目與以往一樣多,而且質素高,認為通關是本港吸引人才的唯一局限。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