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回歸經濟中心 才能穩住信心

前幾天看到一篇寫山東煎餅的文章,內中有一句:「現在日子好過了,但還剛好了幾年,還想繼續好下去,誰要是讓老百姓好不下去,誰就不是好人。」老實講,筆者覺得這是最近看過的最受震撼的一句話。沒有甚麼宏大敍事和高深理論,也沒有鏗鏘激烈的華麗辭藻,樸素平實卻無比透徹,真是大道至簡。
百姓不怕疫情怕防疫
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日子好過不好過,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改革開放至今,總體上中國人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最起碼不用怕餓肚子,不用只靠煎餅捲大葱度日,也能吃上宮保雞丁、四喜丸子來打打牙祭。但是沒料到,今年經濟形勢會如此慘淡蕭條,以致幾十年來首次面臨經濟負增長之虞。穩住經濟大盤的任務,可謂壓力山大。
這種壓力,既有國際形勢不穩和全球市場波動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內部,對於穩經濟,仍然沒有形成足夠穩固的共識和行動。國務院領導言者諄諄,而一些地方仍聽者藐藐。中央三令五申暢通人流、物流,而全省無一病例的甘肅,要求所有人員,即便來自完全沒有疫情的地方,仍一律自費隔離3天;河南全省每周只有零星幾例感染,卻耗費數億元,高價採購數萬座核酸檢測亭,強制全民常態化進行檢測。
種種野蠻粗暴的亂象,令百姓不怕疫情怕防疫,不怕病死怕餓死,完全扭曲和背離了措施初衷。這不僅是勞民傷財,更是對百姓信心的毀滅性摧殘。一項項扶持經濟政策剛出台,就被嚴厲的防控抵銷,淪為空轉。這種情況下,要打通循環、恢復經濟、穩住大盤,豈非癡人說夢?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立的基本路線,明文載入憲法和黨章。總設計師鄧小平說過:「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衝擊它。」這是充滿大智慧的真諦。這不單單是發展生產力,夯實物質基礎,改善人民生活,更給予百姓穩定的希望與預期。只要是真正以經濟為中心,那麼即便工作偶有波動,也不至於出現大的偏差。幾十年來,從「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到「發展才是硬道理」,從「悶聲發大財」到「不折騰」,以及「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基本上都是圍繞着以經濟為中心的主軸。中國經濟迎來了高速發展,百姓的日子好過了,這才是真正地下了一盤高明的大棋。
而如果經濟持續不景氣,百姓日子難過,任憑天天「下大棋」、「厲害了」吹噓得天花亂墜,百姓心中那桿秤的定盤星自有衡量。就連一些傳統的「五毛」人士,最近都感到疲勞,也來為經濟鼓與呼。
官方常言「中國經濟韌性強、餘地大」,但這種韌性與餘地,是建立在人民有信心、市場有活力的基礎上的。若偏離以經濟為中心,百姓心裏沒底,企業草木皆兵,那恐怕遲早是螺螄殼裏做道場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