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去金融化

西方經濟學理論已不足以解釋現實經濟,不單只依市場發展的規律,自由放任的市場必然演變為壟斷。現時大多數的市場都受各種程度的壟斷左右。近幾十年來,金融資本的大幅擴展超越實體經濟的規模,因而金融資本的介入把實體市場的供求與價格關係扭曲。
一國金融化或全球金融化的結果,是金融資本通過操縱供求交易,使價格異常,得益最大的是金融資本,其次是控制市場交易的實體,反而生產者和消費者從交易中得益最少。生產者可能收入不足以支付生產所需,消費者則承受高價格或供應匱乏的代價。金融化的國際經濟一面倒地為金融資本所操控。
消費者無力抗拒,生產者只能用政治力量解除中間交易商與金融資本對價格的控制。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屬這樣生產商的政治抗爭,卻轉換為石油美元體制,反作為金融資本與石油生產國的合作,維護壟斷定價,收益大多歸於金融資本,流入西方,美國為主,石油生產國取得小部分收益,國際格局並沒有大變化。
俄羅斯對美國及西方制裁的一個反制,是借助龐大原材料資源,用國際市場上近乎壟斷的地位,排除西方資本的介入,直接出售,並且與盧布掛鈎,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也減除美元借匯率變動對國際市場價格的衝擊。俄羅斯正試圖說服其他國家,例如金磚各國,一起合作在國際的產品市場上用近乎壟斷的力量平抑價格,對抗金融資本的投機活動。
這應該是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生產國家再次用壟斷力量干預市場。那時是石油出口國聯合對抗在提煉與銷售環節西方跨國公司控制,爭取石油生產合理的利潤,削減跨國公司的暴利;今次則是俄羅斯號召各國,組成生產者聯合陣線,對抗金融資本的操縱,便不是單獨地爭取生產國的利益,而是要保證有關商品的國際市場的平穩發展,裨益生產國與消費國,也有助國際整體市場的安穩發展。
俄羅斯的目的,不僅限於石油、天然氣,還及於小麥、化肥、油料、礦產等多種商品,野心極大,影響廣大而又深遠,是從根本上削除金融投機資本對商品市場的干預與操縱,還經濟因素的本來面貌。也以國家聯合力量,增加投入,協作供求,使經濟因素能有更好的作用。
俄羅斯是代表生產國與消費國對國際寡頭金融資本開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