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老有所醫:間質性膀胱炎 易誤診失良機

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以尿急、尿頻、恥骨上膀胱區脹痛為其主要症狀的一組臨床綜合症,常見於中年婦女,其特點主要是膀胱壁的纖維化,並伴有膀胱容量的減少。其發病機制到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主流學說認為免疫病變,感染因素、心理作用等。由於對間質性膀胱炎缺乏足夠的認識,而易發生誤診,導致治療無效。
由於間質性膀胱炎缺乏特異性表現,其診斷一直以來成為困擾泌尿外科醫生的難題。目前主要為排他性診斷方法。傾向於主要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及膀胱鏡下表現,必要時取病理活檢。輔助常規的實驗室檢查如尿常規、尿培養,尿流動力學檢查。
膀胱鏡檢查需在全麻下肉眼觀察各壁黏膜變化,水擴張後膀胱黏膜的變化。膀胱鏡下表現分為潰瘍型(表現為膀胱內黏膜及黏膜下明顯炎症改變即Hunner潰瘍)和非潰瘍型(膀胱黏膜多處的片狀出血)。
膀胱鏡下水擴張既是一種診斷間質性膀胱炎的常用方法,也可以通過水擴張緩解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狀。操作方法為全麻下,截石位,膀胱鏡下接生理鹽水壓力80-100cmH2O,直到達到膀胱最大容量灌注停止,保留3至5分鐘。保留後放出灌注液,若為紅色,提示存在間質性膀胱炎。
肉毒素可改善尿頻
膀胱鏡下檢查可發現Hunner潰瘍或片狀出血點。正常膀胱黏膜內有氨基葡聚糖層保護膜,可以穩定及保護膀胱避免被尿液中有毒物質的破壞。而透明質酸鈉可在形態學上恢復該層保護膜,調節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增殖,抑制白細胞聚集,增強組織愈合能力。減輕神經末梢刺激作用,進而緩解患者疼痛症狀。
肉毒素應用於間質性膀胱炎患者可明顯改善尿頻、尿急正常,增加膀胱容量。目前膀胱鏡下擴張聯合透明質酸鈉或肉毒素膀胱灌注成為臨床治療的一線手段。但部分患者出現症狀反覆,長期效果需進一步研究。
尿動力學檢查即通過行充盈性膀胱測壓及排尿期壓力─流率分析,測定膀胱最大容量、順應性、最大尿流率及膀胱逼尿肌收縮力,有助於評估膀胱敏感度和順應性,重現患者膀胱充盈期的症狀。儲尿期患者表現為膀胱敏感度增加;排尿期表現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對於鑑別壓力性尿失禁及膀胱過度活動症有重要臨床意義。
主要手術方式有經尿道電切術或電灼術。該術式只是對膀胱鏡下Hunner潰瘍治療有效,達到緩解患者症狀目的,但可導致膀胱攣縮的風險。
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術:主要是對於膀胱攣縮嚴重,膀胱容量過小,頑固性疼痛症狀的患者,但該術式可能影響生活質量,尿外滲等風險。
目前對於間質性膀胱炎的發病機制研究尚不明確,診斷主要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膀胱鏡表現,尿動力學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大多數治療手段主要在於改善患者尿路刺激症狀,防止症狀反覆及減輕對生活質量影響。崔家倫 泌尿科專科醫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