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樓年期3變6 倡允私企參建公屋
輪候申請次序 應據入息需求編配
公屋輪候時間續升,基層上樓遙遙無期。房屋委員會昨舉行周年特別公開會議,多名委員提及3年上樓目標難以達成,平均輪候公屋時間反而突破6年大關,促房委會加快建屋時間,或考慮以私人參建居屋形式建公屋。另外,亦有委員建議房委會不再以入表申請時間作為輪候公屋申請的次序,而是應以其入息及需求等作編配公屋的次序,令有需要基層更快上樓。
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表示,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重返6年,雖然運輸及房屋局於《長遠房屋策略》一直強調未來10年建屋量是「頭輕尾重」,但「即使頭5年穩,後5年都未必十拿九穩」,期望房委會盡快將建屋流程工作一併縮短,亦應考慮以私人參建居屋形式,加入私人發展商建設公營房屋,回應市民期望。
促減編配機會 加快流轉
本報近日大肆報道空置公屋問題,柯創盛認為房委會需要多向公眾解說,令公眾理解空置公屋為編配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
對於公屋編配方法,不少委員亦有意見,建議改善。委員黃碧如指,據她所知,不少成功獲得公屋編配的申請人會「用盡3次編配機會」,建議為加快公屋流轉速度,減少給予申請人選擇編配機會。另一委員麥萃才亦認為,房委會以入表時間作為編配公屋的次序,但未必能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市民,建議檢討編配方法,不要以入表時間作編排,而是參考市民申請入住過渡性房屋的做法,以入息、申請者需求等,並由社工推薦或評審後,按緩急輕重作為編配公屋次序。
此外,麥萃才又提出,房委會需加大力度宣傳,現今世代年輕人多使用可觀看短時間影片的手機應用程式。他建議房委會在中美角力的政治環境之下,可考慮不再使用Facebook或YouTube等社交平台來作宣傳,而是用「抖音」等社交媒體發放更重要訊息。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