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有舜:更好保育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亦是市民的集體回憶,加強保育歷史建築除有助增加市民對本地文化及歷史認識,更可強化城市軟實力,創造出顯著和多元的文化活力和社會價值。政府早前刊憲,將位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和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以及旺角的雷生春列為法定古蹟,絕對是一件好事,但本港的歷史建築保育工作仍有多方面問題需要改善。
首先,公眾對歷史建築的認知和當局宣傳工作有待加強,正如大會堂作為最年輕的法定古蹟,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今年亦迎來60周年,但很多年輕人未必到過大會堂,政府應加強推廣,發掘更多大會堂故事,包括其建築風格的獨特性,讓更多人認識大會堂。另外,還有不少市民不知道,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一般市民或難以入內參觀,當局應透過不同方式加強宣傳,如策劃古蹟遊路線,讓市民欣賞,從而推動文化旅遊,也可讓市民認識穆斯林社群。
此外,現時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模式及成效需要檢討,古蹟辦曾記錄本港有逾8,000幢戰前建築物,已獲評級的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合共有過千幢,但活化計劃自2008年推出以來,只涵蓋22幢建築物,情況未如理想,建築物為多少市民所用或與社區聯繫,當局亦鮮有交代。其中亦有不少失敗的例子,例如校舍位於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的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於2020年6月停運,當局還未就新申請的活化項目交代評審結果。
筆者期望新一屆政府可就文物保育政策進行高層次的檢討,加快和改善歷史建築的保育活化工作,結合文化、旅遊等元素,在保留建築特色、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做到地盡其用,吸引更多市民到訪。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