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海岸被垃圾包圍 嘆香港前景淒迷

海洋孕育無數生命,維港是香港開埠百多年以來的天然寶藏,除了帶來無限商機,亦是船隻遮風擋雨的好地方,可是日漸褪色的香港,連海岸也守不住,海上垃圾充斥,與陸上垃圾夾擊環境,其中又以破壞環境的膠樽最令人頭痛。
昨日是「世界環境日」,但環保團體公布的數字,卻顯示香港在這方面大落後,該團體連續三個年度發起灘岸「飲品膠樽品牌調查」,過去一年檢到43,726個廢膠樽,創下新紀錄,五大中港膠樽品牌佔總量超過一半 。飲品製造固然在減塑上欠缺承擔及積極行動,但政府沒有嚴格的監管,等於無人駕駛,出事是意料中事。
正如該團體所言,廢樽愈多,責任愈大,三大飲品巨頭曾公開承諾將會回收七成賣出的膠樽,事實上遠遠未達標,有些甚至數據也欠奉。飲品商回收成效低至聊勝於無。個別國際品牌雖然承諾會多採用環保容器,但其在香港的特許經營商,卻未見有採取。當然,回收亦非解決塑膠污染的最佳方法,治標不治本,塑膠包裝用量、減塑目標、重用包裝等做起,才能夠源頭減廢。
港府在立法管制膠樽生產方面,遠遠落後先進地區,恍如第三世界,去年5月雖進行公眾諮詢,立法只聞樓梯響,一直未付諸實行,現屆政府即將交棒,新一屆政府相信最快要等到下半年才交付立法會審議。其實就算未立法,行政方面都有方法加強防治,區域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例如環保署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在2016年成立「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研究海漂垃圾議題,並建立「海上垃圾通報警示系統」。環保署與深圳市生態環境局亦於2021年起在深港水域試行類似通報系統,萬事起頭難,即使成效初期未必理想,起碼跨出正確第一步。
相比起來,其他部門就未見有積極出手,例如海洋垃圾清理,牽涉跨部門,就變成你推我讓,找不到部門出來承擔責任,總不成次次要市民義務幫手執垃圾吧?這方面陸上垃圾亦然,總之無論海陸市民的視野範圍,幾乎日日見到垃圾,就算放假去到海灘,也對漂流而來的垃圾膠樽苦笑,即使有組織發起義拾,但垃圾排山倒海湧至,我們的海岸線淪陷是意料中事。
香港變成垃圾港,究竟責任誰負?特區每一屆政府喊很多假大空的口號,但基本上期票都未能兌現,例如房屋問題,一屆拖一屆,給市民假希望,大家其實都不會這麼天真,單單看連環境衞生都搞不好,又怎會相信官員有能力開山劈石去完成使命?海上垃圾危害生態,陸上垃圾直接禍及市民健康,老鼠周街走,可以散播疫毒。是垃圾阻礙官僚視線,還是他們根本沒應有的視野?獅子山上向下望,處處垃圾山,連維港也是廢膠樽漂浮,香港就算將來走出疫禍陰影,若果未能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前景還是一片淒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