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 港大闡釋分子機制
【本報訊】動脈粥樣硬化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以及腎功能衰竭,惟目前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尚未明。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與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模擬病理情況的力學信號,刺激血管細胞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表徵,成功闡釋了動脈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背後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科學》旗下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
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體學及顯微鏡技術發現,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表徵全面改變,包括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聯的明顯蛋白表達改變、重組細胞骨架,以及產生細胞足體,皆需要高血壓刺激協同胞外基質軟硬度改變。團隊解釋,該蛋白是一種調節肌動蛋白微絲組裝的細胞骨架蛋白,也是血管平滑肌細胞感知胞外力學的基礎;絲切蛋白的活性則受蛋白去磷酸化而非蛋白質表達所影響。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游承翰說,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及伴隨衰老而出現的血管硬化。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表徵改變、增生與凋亡,會令血管內膜增厚,從而引起初期的動脈粥樣硬化。然而,血管硬度的改變與高血壓所引致的血管平滑肌細胞表徵改變,其背後的分子機制一直未明。是次發現的絲切蛋白在此病變的角色,將有機會成為遏止初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靶點,為未來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方向。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