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走在十字路口 大膽創新前行

隨着疫情緩和,政府將重啟多項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的活動,在總結本港過去的努力成果之餘,也寄託對更美好未來的熱切期盼和信心。
要點一:青年人要擔當起更大的責任。青年人是社會明日的棟樑,更美好未來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年輕一代的心態和努力。筆者記得,約翰甘迺迪在1961年1月的美國總統就職演說中,說過一句讓人難忘的話:「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甚麼;反之,問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本港的青年人要在新時代創一番事業,就必須摒棄「躺平」、消極的人生觀。腦子裏該問的問題不是「大人的世界欠了我甚麼」,而是「我有甚麼能耐出人頭地」、「我可以為香港和國家作出怎樣的貢獻」。
要點二:香港正等待着青年人的創意。香港的年輕一代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人微言輕。其實,香港已經走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十字路口上,必須有大膽、創新的思維,才能帶領整個城市走下去。我們經常以香港擁有多年來賴以成功的基石而感到自豪,但在目前這國際環境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我們還能總是仗着因循守舊的心態走下去嗎?
脫離守舊 迎接未來
中央政府就是看到了這個問題,也認為香港有必要跳出目前的舒適圈,用新思維、新嘗試來迎接未來。原則上,香港要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大框架下,在鞏固自身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的基礎上,構建國際航空樞紐、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的新發展方向,以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在如何落實方面,日前在名為「『一國兩制』香港實踐25周年:成就、經驗與展望」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到了指導方針,即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要以「培育新優勢、發展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作為標準。
這話不難理解,要有新優勢,才能起新作用;有了新發展,才能為國家作出新貢獻。但具體方面該怎樣發展新優勢,就要考量我們的創意。青年人創意充沛,而且少有受困於舒適圈的情況,他們應該把對未來出謀獻策看成是自己的分內事。
要點三:「前研後產」的全新大灣區合作模式。最近,廣東省政府在為未來5年工作定向的時候,提出了要用「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這個創新的模式,來指導大灣區未來的發展。筆者認為這個模式很有創意,既能配合香港的優勢,也非常符合未來發展的路向。香港青年人有兩文三語、長期面對國際和注重科研的優勢,可以在分工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科研在港澳」和面對國際做「前店」的角色。另一方面,大灣區人口7,000多萬,是內地人均GDP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光靠「前店」是無法成功的,未來香港亟需的是個「後產」的腹地,即互為配合的大灣區。跟大灣區緊密合作,絕對是未來發展的命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