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青年政策

政府一直強調要推行青年政策,幫助青年就業、置業,以至往大灣區發展。但是否用特殊政策、特殊資助便可使青年一代成功呢?
香港的青年並不完全一樣,他們中間仍有貧富懸殊之別,這屬於家庭的經濟地位。在香港堅持資本主義,仇視社會主義的社會文化與體制底下,不易追求均富,如內地的扶貧減貧而尋求共同富裕,但至少有與發達社會差別不大的社會福利制度。公屋制度雖然被市場侵蝕,公屋變居屋和各樣的出售計劃,公屋的建造減緩減少,房屋問題成社會最大問題,不少家庭的經濟受困於高昂房價,影響到下一代的發展,有機會構成隔代貧窮的傾向。
可是,青少年基本上可有足夠上學機會,也有各種津貼,官校、津貼學校不比私立、自資名校差。舊時鼓吹國際學校,使教育的貧富懸殊加劇,可還沒有破壞原有學校體制。年輕人還可一步一步在政府資助的教育體系,憑自己的努力升學。除大學擴招外,有多種不同升學渠道發展。
香港當然不是平等的社會,從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過來的港人,應該可看到香港的大改變。青年人各方條件已大大勝於過往,憑着社會整體努力,香港是以發達社會、國際都會立足於世界。青年人在過往年代沒有特殊的優惠、特殊的政策,殖民地的青年政策是舞會,企圖在政治動盪中用歌舞昇平來麻醉青年人,可也沒有成功。香港的青年人在那些時代還是奮發努力,照顧上一代,教養下一代,在自己一代成功地改善生活,同時提升社會的發展。
若果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他們並不比上一二代的差,各方條件更為優勝,當中有家庭貧窮帶來的問題。艱苦條件不如前代,發展機會更勝前代。政府的資源來自社會,也應該回饋社會。但是否應用種種優惠、扶助才可幫助來自貧窮家庭的青年發展,幫助中產家庭子女更上一層樓呢?上幾代可做到,這一代也應可以。
這裏有一個平衡的考慮,政府要增加社會的投入,改善青年人(與其他人一起)的發展機會。但關鍵是青年人的意志與毅力,玉不琢不成器,磨練可能比贈送金錢作用更大,更可持久。社會還要掃除種種階級的制度與文化障礙,打破社會階層固有化的壞傾向。
青年政策不應變得特殊化,可能會弄巧反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