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制裁港人

英國百多名跨黨派國會議員聯署要求外交大臣審查侵犯人權的中港官員位於英國的資產,目的應該是要實施針對性的制裁。
他們的建議應不會即時落實於英國的政策,卻反映英國政壇反華反港的政治趨向。英國開放香港BNO持有者赴英移民之途,也擴大BNO證件的頒發範圍。或許與香港有爭奪人才的企圖,根本還是敵視香港,給香港製造政治壓力。迄今英國未有因香港因素制裁中港官員,美國已有針對性制裁,候任特首李家超也在名單之內。
香港前後兩任特首都被制裁,英國之所以未因此制裁香港官員,應該是有利益的考慮。一是有關香港官員中不少是殖民地時代的官員,不少有居英權。英國要考慮他們的反應,特別是制裁他們會打擊其他殖民地時代留下的官員,使他們會不再顧念英國,在政策推行上捨棄而不是維護英國的利益。
二是香港人歷史上在英國工作生活的不少,在英國也長期有龐大的資產投資。他們未必如大企業那樣可以把資產撤出,尤其是房產,不易出售套現,若他們大量出售,對英國的市場衝擊不小。在脫歐之後,英國更需穩住經濟,港人在英的資產、港人子弟大量在英升學,對英國構成重要的經濟因素,此所以英國是廣收港人到英工作。BNO簽證計劃目標在百萬港人,而不是用政治制裁來排斥港人。
不過,今次英國國會議員的建議不再是要求直接制裁,而是要審查在英資產,應較易為政府採納。若定為政府政策後,對市場心理仍會有一定的影響。
即使今次聯署一如過往的例子不會落實,在中美矛盾日益惡化底下,英國緊隨美國,早晚會借香港或內地議題來制裁港人。在個人的層面,也自必然針對在英的資產。美國為首的西方可以無底線地凍結俄羅斯人在英、美的資產,不管他們已改變了國籍,同樣的蠻橫相信也會施諸港人。或許凍結、充公港人在英資產會是財困的英國政府一個龐大低成本的收益。俄羅斯的先例,將誘使英國政府順從民粹主義排華心態,使政府可發一筆政治財。
不管美國怎樣辯說,美國為首的西方正推動新冷戰,用宗教化的政治主張分裂世界,香港與英國分處兩個世界,港人和國人應知所選擇,趨吉避凶。
港人的資金還是放在香港、內地和友好國家發展更為安穩,不要資敵以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