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東方與你抗疫:第5波疫情 患創傷後遺症 恐達人口四成

長者因疫情關係,減少活動,有機會影響精神健康。 長者因疫情關係,減少活動,有機會影響精神健康。
長者因疫情關係,減少活動,有機會影響精神健康。
研究指失業貧困學歷低最高危 宜及早求助
理工大學在爆發第4波疫情期間調查發現,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而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負責研究的學者估計,第5波疫情期間,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的人口可能高達三至四成。
保持雙手和環境潔淨最難
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間,理大以電話訪問超過3,000人。調查發現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較高的已婚女性,較願意遵從不同的防疫措施。在各項防疫措施當中,受訪者認為保持雙手潔淨和環境衞生最困難。45.6%受訪者表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當中多數是擔任家庭照顧者。
團隊同時留意到,觀看疫情新聞的時間和創傷後遺症徵狀的嚴重程度有關。每天觀看多於一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一方面會更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但亦會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長者停外出 感無助沮喪
研究另一部分是與31位65歲或以上長者訪談,當中近七成為退休人士。團隊發現,受訪長者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疫情下,他們大多避免外出運動,很多恒常活動亦暫停,大部分人感到擔心、無助、憂鬱,甚至沮喪。
團隊又發現,長者接種疫苗時,主要受到個人經歷及身邊親友意見所影響。對新冠疫苗認知不足、文化及朋輩影響,是其中導致他們對疫苗卻步的原因。
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指出,持續處於壓力狀態而不加以管理,對情緒及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長遠而言,更可能導致精神健康問題。
他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留意身體、情緒及社交狀況等變化,一旦出現相關徵狀影響生活,應向專業人士或社福機構求助。
岑浩强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岑浩强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岑浩强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