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銀行多元化

香港要防範美國的金融攻擊和制裁,不能倚賴外資銀行,即使它們在香港有過百年歷史,也會遷冊外去,它們總的不是本地銀行,相信也不會在香港危難時與香港共度時艱,反倒會迅速跟從美國的制裁,打擊香港的金融。香港能依賴的是內地銀行在港的分行。不過,內地大銀行必然會在美國制裁香港與內地時列為主要對象,難以逃避。家大業大,受打擊會重,轉型不易。
對付美國可能的金融制裁,或許更佳的方法是化整為零,在國有大銀行之外,香港可組建與外資(友好國家)合作的中小銀行,香港或內地資本為主,專門處理香港和內地與這些友好國家的跨境業務,用人民幣結算或用中國的CIPS體系交易。或許規模效益小,經營效益不大,但在金融戰爭之時,卻是可分散美國的攻擊力,維持香港與海外的金融聯繫,且可就大宗商品貿易來設置這樣的專門合資銀行,不像應對美國對伊朗制裁的昆侖銀行那樣中國獨資,而是用合資方法連接友好國家的主要銀行和國營銀行,形成就與友好國家的外貿外經活動的專門銀行網絡。表面上,它們是對某部分大宗商品和個別友好國家的經貿關係而設;實際上,它們可以跨產品、跨國域運作。
與此同時,香港亦應放寬市場進入門檻,引進一帶一路國家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進駐,與上述合資銀行配合和競爭,使香港銀行體系除了外資,還有新的陣營。
在平時,這些銀行金融機構有助香港融資市場的發展,在發達國家以外開拓出新的市場範圍,促成香港金融的多元化、國際化,減少對歐美日本的依賴。在金融制裁加劇之時,亦可使美國等不易集中制裁,使制裁底下的香港金融還可以有空間迴旋應對。總的目的是不讓美國的金融制裁容易把香港金融體系破壞。
當然,這不是萬全之策,金融戰需要多領域同時抗爭。俄羅斯對付美國,也是在不同的領域同時反制,才有今天相對穩定的局面。
這麼多的新增銀行金融機構,且從歐美日本以外而來,對管理的體制和人才要求大,同時也要政府與金融管理當局改變管理心態與方法,要有金融戰的心態和準備,要有戰略視野和分析能力。
大國博弈,金融與熱戰同樣重要。香港作為中國門戶,要守衞南大門,便要有創新和戰略思維、政策措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