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動態清零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已清楚了,或可作以下的結論。
一是群體免疫並不存在,染病和接種疫苗只是形成抗體,有時限,不會長期免疫,所以要接種加強針和第4針,反映抗疫要長期化,定期打疫苗。不過,接種疫苗或染病後仍會染病,且可以一而再、再而三。二是沒有群體免疫,長期病患者與長者、幼兒都屬高風險群體,容易染病,而重症致死機會也大,未必是因疫病而死。在當前人口老化的社會,這便構成重大的威脅。
三是新冠後遺症已證實,「長新冠」的說法還是籠統,實際後患是怎樣,年期多久,會否觸發其他疾病或成潛伏病患,仍未明確。新冠疫病便絕對不是與流感同級,不可輕視。四是病毒在還有眾多染病者的環境裏,有進一步變種傾向,變種未必會愈變愈馴化,仍有變為惡劣的機率。
在這樣的初步結論下,西方採取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風險不小。重病與病死者在醫療開始針對之下規模減少,但死者亦眾,後遺症缺乏應對和報道,形勢未如表面的樂觀。個別地區也出現新一波疫情的迹象,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人命為重,深圳等地的成功,反映出上海一如香港,制度政策、文化都存在漏洞。像深圳那樣,不足一星期便克服,社會經濟代價有限。中國的選擇,是向香港、上海失誤看齊,抑或是用深圳模式控制疫情,可更快地恢復經濟社會民生?
中央政府堅持動態清零,是既減輕代價,也趁機加強地方治理應變能力,不讓放鬆。去年中國應對疫情成功,經濟穩定恢復,今年了解到疫病的更多情況,以深圳例子,應可迅速地恢復經濟。上海等地的失誤,使中國上下更清楚看到不足之處、修補的方法,雖然有損失,但檢討之後改善而來的得益更大。動態清零的措施可以更靈活,既克服疫情的挑戰,也可在全國地方建立起有效的應急應變機制、措施和改善官民的態度文化,以應付在疫病以外的自然與人為災難,包括敵對勢力的攻擊,未雨綢繆。
動態清零便不單止是防疫策略,而是國家安全應變的對策原則了。上海出現的混亂與失誤,一是打破上海神話,二是使國家上下可以更準確地研究政府與市場的配合方法。如深圳例子,政策有一個層層落實、各方配套的要求,做不到這點,政策雖好,也一樣難以生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