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預防勝於治療 慎防開支爆煲

立法會日前三讀通過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本年度的政府開支接近7,000億元,當中最大筆的單一開支總目,乃食物及衞生局轄下的衞生科,總額高達1,142億元,佔整體開支約16.4%,而且有關數字還未計算屬於衞生署之下的支出。
過分偏重西醫西藥
香港面對世紀疫情,為患者進行治療,為市民進行檢測,還有購買藥物和疫苗等,全部都無財不行,食衞局的衞生服務開支巨大,可能不少人都覺得無可厚非。但到底每年花費這麼多公帑,是否用得最有效益、最能夠幫到市民呢?香港人口不斷老化,公共醫療開支屢創新高,沿用政府現行的架構和做法,庫房長遠是否應付得來?
近日筆者先後與一批來自內地的援港醫療專家,以及一些研究本港醫療問題的專家會面交流,印證香港的醫療系統出現兩大失衡。其一是中西醫失衡,過分偏重西醫西藥,將中醫中藥長期視作次一等、只作預防及輔助性質的另類療法,令部分患者未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今年食衞局的預算開支,照舊只有極低比例用於中醫中藥。正在動工興建的本港首間中醫醫院,造價約86億元已不算小數目,但相對於政府為兩個十年(西醫)醫院發展計劃所預留的5,000億元,實在微不足道。
第二個失衡是醫院服務與基層、預防性治療的失衡。食衞局今年的過千億元預算,逾900億元是轉交醫管局的撥款。醫管局全名醫院管理局,顧名思義職責為管理醫院服務,並非負責提升市民的身體及生活健康,或提供預防性治療的工作。其實大部分醫療衞生專家都認同,對市民最佳的醫療服務,並非將他們送到醫院醫病,而是令他們生活得健健康康,即使有病都可大病變小病,居家療養,毋須住院或動大手術。這樣不僅有利市民的身心健康,還可為納稅人節省大量公帑,因為相對於其他許多地區,香港的醫院服務雖然水平頗高,但其成本亦出名特別高昂。
怎樣才能令市民減少患病,或者有病都毋須經常入院呢?簡單方法包括從小便注重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早睡早起、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及善用着重「治未病」概念的中醫中藥等。相關工作特區政府一直做得不足,所運用的資源比起醫管局撥款僅屬九牛一毛。
此外,政府不時強調要將香港建設成健康、綠色和宜居的城市,有關工作不能單靠食衞局或醫管局去做。負責城市規劃和樓宇建築的發展局;負責改善環境、減碳及減污染的環境局;負責安老設施和照顧服務的勞福局;還有負責推廣運動的民政局等,全部都有責任,全部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去做。
筆者認為,除了政府管治績效和土地房屋問題之外,香港的醫療體系及相關政府架構,同樣需要進行大辯論、大改革,目標是大幅提升預防性治療及促進港人健康,減少市民需要求醫和入院的機會,否則香港的醫療與醫院開支很快便會爆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