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鼓勵回收 重建信心
申訴專員公署日前發表報告批評三色回收桶使用不當,不少市民反映回收桶經常滿溢,衞生情況不理想,回收後又棄置堆填區,大大影響回收成效。作為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筆者認為,雖然近兩年回收桶衞生情況有改善,但是建議政府善用科技,讓市民更容易找到回收桶,並提供更多誘因鼓勵回收,最重要是建立妥善再造渠道,重建市民信心。
政府於1998年開始設立三色廢物回收桶,惟回收率每況愈下。2014年回收率尚有37%,到2018年回收率下跌至30%,跟2022年達致55%回收率的願景相距甚遠。今日不少市民仍對廢物回收再造及如何乾淨回收缺乏認知,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推廣,善用桶上二維碼提供更多資訊,亦可加裝感應器,將回收桶容量放上系統,改善滿溢情況。有獎有罰,提供誘因,例如多設膠樽回贈機,亦有助推動回收。
本港塑膠及廢紙回收率低於全球水準,市民對回收失去信心亦是癥結問題。經常有傳媒及團體追蹤回收桶內的回收物去向,發現市民努力在源頭分類的廢物,最後仍是混合送往堆填區,「好多市民無心機就唔想做」,歸根究柢,回收物因缺乏市場及出路,失去商業價值,所以才會被送到堆填區。
其實本港回收業一直仰賴出口廢料,易受外圍因素影響。近年香港廢物運回內地困難重重,回收後的廢物出路是最大的樽頸問題。政府須支援業界提升回收質及量,並發展本地循環再造產業。
總體而言,加強推廣及教育、落實生產者責任、廢物徵費、提供獎賞、完善社區回收設施、與地區組織協作做好社區動員、確保回收物有再造出路,才能重建市民信心,鼓勵全民參與環保減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