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中大研究 小型翼龍靠四肢發力飛離水面

小型翼龍化石的組織於雷射螢光成像下較明顯。(中大提供) 小型翼龍化石的組織於雷射螢光成像下較明顯。(中大提供)
小型翼龍化石的組織於雷射螢光成像下較明顯。(中大提供)
【本報訊】不少人一直好奇恐龍的生活,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領導的古生物學研究團隊再有新發現,經分析一種小型翼龍的化石雷射螢光成像,發現其身體構造能夠令牠們同時利用雙足和雙翼的力量飛離水面,擺脫科學家以往認為只有在海邊居住的大型翼龍才具有的能力。是次分析亦揭示,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最早可追溯至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較以往的發現推前3,000萬年。研究結果已於《自然》旗下自然科學期刊《科學報告》中發表。
該古代翼龍為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一種小型翼龍Aurorazhdarchid,其翼展只有約40厘米,跟很多翼龍的飲食習慣十分相似。科學家相信牠們擁有在水面起飛能力,這樣才能令牠們在天空翱翔。不過水的表面張力會像膠水般將物件吸着,體形細小的生物所受影響較大。故此,科學家一直未能理解這種小型翼龍,是用甚麼方法從水面起飛。
如現今鳥類常湖泊捕食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及其團隊,利用嶄新的雷射螢光成像技術,分析小型翼龍飛翼及足蹼上的細節。文分析數據後推算,小型翼龍的身體構造能讓牠好像鴨子一樣,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以擺脫張力影響。論文共同作者、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Michael B. Habib指出,研究為翼龍的生活方式增加新觀點,即牠會像現今鳥類一般,經常從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捕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