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廣建公屋

香港社會是善忘的,或許移民社會是這樣,也許香港經歷回歸的大轉變,對以往容易忘記或忽視。
香港現時的住房問題,始自中英談判。在此之前,麥理浩新政改革,使香港社會從19世紀殖民地落後的境況現代化,房屋也有十年計劃,只是英國未能在談判中爭取不平等條約續約,新政中途而廢,十年建屋計劃也沒有完成,反而由英國人一手推動香港房地產的興旺投機。現時的住房問題,始因在此。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沒有四大地產商,也沒有房價飆升,造就多少億萬富商。殖民地政府在英國主宰下,抑制房地產的發展以穩定社會,一是50年代開始興建的公屋已使香港一半人口安居;二是租金管制,使私樓不能炒賣,也保障私樓住戶安居;三是沒有鼓吹購置物業,港人不需要把幾十年的未來收入押在房產,讓地產商與銀行賺取暴利,藏富於民而不是藏富於地產商與銀行,公屋居民可以通過儲蓄與努力,創出香港早年的經濟繁榮和人才輩出,這是殖民地政策意料之外的效果。
中英談判以來的40年,香港繁華的利益大部分被地產商攫取,港人的辛勤只換來淺窄擠迫的居所,卻付出大半生的血汗。或許看着樓價有財富感覺,但沒有出售,財富也是虛假。殖民地政府與特區政府和地產商、銀行一起鼓吹置業,卻是把港人部分收入通過樓價,轉化為政府的儲備。地產商、銀行的龐大收入與資產,香港整體社會卻負上債務,高成本生產與生活,和低質素的社會與個人生活。近10年歧視、壓抑公屋,更變本加厲,也因此逼出社會矛盾。
特區應要聽從中央住房不炒的大政策,參考新加坡的成功例子,在新一屆政府開始,重建公屋政策,使中下階層可以安居樂業,藏富於民,也使貧民子弟有發展的環境與機會,並且可用擴建公屋來倒逼私樓,抑止私樓價格漲勢。
不盡快解決中下階層的住屋問題,不以公屋而用居屋等把公營房屋市場化措施,都不可能使平民安居樂業,使社會騰出更多的資源來推進社會升級轉型、生活質素的提高。香港不可能在回歸25年後,還是資本肆虐、老百姓吃苦的地方。「一國兩制」的資本主義,一制不能是野蠻資本主義,應該與內地社會主義的一制同時並進,至少不能比70年代麥理浩的殖民地新政更為落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