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流失無損流動 築巢自能引鳳

人才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也是香港最重要的資產,隨着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企業競爭的新變化,國際競爭主要是人才競爭。遭逢暴疫夾擊的香港,面對199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人才外流,及由其引發的政經連鎖效應,後續情況尚待觀察。但須強調,人才並非多多益善,而應是質、量、用並重,修訂人才政策,完善市場和產業優勢,強化人才的留與用,落實「築巢引鳳」的目標。
青黃不接 質量遞降
一直以來,人才是香港的競爭優勢,亦在推動着本港的經濟向前邁進,但香港的人才庫本已不足,在全球白熱化的人才競賽中,香港的吸引力卻每況愈下,加上涉及地緣政治因素的多向外移,香港人才青黃不接、質量遞降問題正持續顯露和激化。
香港總商會早前的一個調查指出,近期的移民潮導致技術和管理人才流失,當中有來自不同的專業,包括工程和技術、財務會計,以及資訊科技等,令約四成受訪企業受到較負面的影響,並對經濟和國際競爭力產生了重大的連鎖效應。特首林鄭月娥亦表示,雖然無具體數字,但近月香港有人才流失、機構高管人才離開香港,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相信香港保持了傳統優勢,疫情過後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國際化程度提升,促引高階人才循環流動,但究竟是人才流失還是流動?究竟是人才赤字還是紅利?是否僅是流失人才、留下人力?
所謂「舊的不走,新的不來」,人才更是如此,究竟是良性輪換還是惡性外逃?會否造成無可補償的損失?關鍵點在於有否足夠數量和質量的新人去填補。坦白說,若是因為對特區管治不滿,或為反對香港抗疫「清零」而選擇移民,他們的離去,對「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對特區的良政善治,可能會帶來正面效果。若他們始終執迷不改,拒隨社會、經濟、產業和市場遽變而自我改進成長,人才也會變庸才,走不足惜。
今天,香港只有正視人才需求,連繫內地龐大資產和市場,並與大灣區合作共融,以政策配合國家規劃,以人才開創未來,才可「為鳳築巢」,吸納和培育新人才,延伸作為特區的獨特優勢。
作為全球化下的新常態,人才流動不等於流失,流失亦非純因疫情或移民,即使移民也不代表不回流。況且,人才流失率與人才流動率都只有縱向、橫向比較的相對意義,從沒有絕對的評價標準,更會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因此,對於人才流失,着眼點不應放在某段時間的移民人數,而是中長期對產業和經濟的影響數值,以及相關應變方案的成效。同時,在培育本地未來人才方面,現行的通識或通才教育,容易形成產學落差,故可因應市場與科技變遷,對應產業和市場人才需求,推動產學合作,善用人力和提高產業競爭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