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提升香港實力 加強培訓人才

疫情帶來各方面的影響,包括人才流失問題。自第5波疫情爆發,多項防疫措施收緊,特別是針對訪客以至本港居民的嚴格入境限制和隔離檢疫規定。反觀歐美及新加坡等地正陸續放寬,甚至取消各類防疫檢疫措施,部分海外及內地專才因而選擇離港或拒絕來港,轉往其他地方或返回家鄉工作。
上述情況在財金、創科領域尤其嚴重,不少人擔心會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創科產業發展。隨着感染數字回落,香港正逐步放寬部分入境及社交距離限制,但為免疫情反彈及影響與內地恢復通關,政府必須小心平衡。
也有一些海外及本地專才,因政治理由,例如不認同《港區國安法》或完善選舉制度帶來的改變而離港。筆者向來認為,如這些人認為充斥黑暴、動盪不安的香港才符合其理念,認為現時政局穩定、重拾法治的社會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離開可能對各方都是好事。但政府同時要加強對外和對內的宣傳,有效澄清海內外反中亂港勢力的歪曲抹黑,致力留住和吸引願意參與特區發展的各方面人才。
青黃不接恐致斷層
還有部分中產及專業人士,是因為香港居住環境狹窄、樓價及租金過高、對教育制度缺乏信心,或是感到行業發展與自身發揮機會不足而離港。筆者代表的建測規園業界,也有一些年輕及中生代專業人士有類似想法,加上人口老化和退休潮,不少私企及公營部門都出現青黃不接,長遠可能令整個專業出現斷層。
筆者多年來不斷要求政府改革招標制度和精簡發展審批,給予業界合理的工程及顧問服務費用,增加中小型及初創企業的參與機會,以及減少非專業的程序與文書工作,一方面是希望加快、提升香港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也為了改善業界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真正發揮專業所長,增加滿足感和歸屬感,全心誠意貢獻香港。
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開放型社會,吸引、並留住境外人才固然需要,但更重要是要加強本地專業人才的規劃和培訓,提升自身實力,充實各行各業的人才庫,這就毋須過分擔心有部分本地或海外專才,因一時的政經變化而外流。更積極的想法,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及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由本地培訓的優秀人才。
不少業界人士反映,部分本地大學為了追求國際排名與研究論文數目,忽視勞動市場與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加劇人才短缺和錯配問題。筆者近年曾多次去信政府及在立法會提出質詢,要求當局因應市場需求,包括應對「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增加本地大學的相關課程及學額。結果卻是發展局推教育局、教育局推教資會,教資會則指學額種類和數目屬「大學自主」範圍,至今未能取得確切的回應。為何不能像醫護專業學額般,透過指明公帑資助用途來要求大學增加相關學額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