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權力凌駕科學 抗疫姓資姓社

內地正在經歷武漢疫情之後最嚴峻的一波疫情高峰,尤其是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封城,帶給國人巨大震動。雖然官方仍在不停地宣傳正能量,但與兩年前那種齊心協力的氛圍相比,大眾的疲憊與難忍,也日漸明顯。持續頻繁的核酸檢測、封控圈禁,經濟的大面積停擺,讓不少老百姓大嘆:折騰之苦猛於新冠之苦,次生災害反而超過疫情本身。
抗疫焉能故步自封
譬如,幾乎將全部醫護人員,用於照顧那些根本毫無症狀、躺着玩手機的新冠感染者;但其他突發心肌梗塞、哮喘急症的病患,卻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的慘劇,從西安到吉林,再到上海,屢見不鮮。新冠感染者,享受一日三餐充足保障;而被封控在家的健康人群,卻菜盡糧絕,嗷嗷待哺,不知究竟是要將感染者還是非感染者「清零」?
中國在兩年前以舉國之力在短期內壓制了疫情,顯示了強大的調度能力。然病毒在變異,抗疫焉能故步自封?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百試百靈的妙藥,這是基本的哲學常識嘛。遺憾的是,一些官媒,公然將「清零」與「共存」,上升到了「制度之爭、國力之爭、治理能力之爭、文明之爭」。
明眼人一望便知,則是幾十年前姓資姓社的慣用套路。那是,一切事物,無論是經濟模式還是社會政策,無論是歷史、文學,還是軍事、外交,一切都要區分姓資姓社。加強戰術訓練,就是不講政治,就是資產階級軍事觀點;與歐美發展友好關係,就是向資產階級投降路線,那怕勒緊腰帶做賠本生意也要援助亞非拉;老百姓多養幾隻雞,都算資本主義尾巴。
而鄧小平最大的貢獻,從改革開放到南巡講話,就是破除了姓資姓社的迷信愚昧。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清零與共存同樣如此,別人的探索,並非一定是要照搬照抄,但亦不妨批判地借鑑。擇善而從,不善而改。如果將其意識形態標籤化,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不斷妖魔化、污名化,極力散布恐慌與焦慮,將此作為抗疫政策的合法性支撐,那就是自縛手腳、徒增障礙了。一些市縣,出現一二個例,便動輒封城數周。權力凌駕科學,不容討論,不計代價。
回顧歷史,泱泱中華,有容乃大,虛懷若谷,方成盛世氣象;反而是滿清親貴,自居天朝上國,傲慢顢頇,卻落得個支離破碎的下場。高層一再強調:「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那麼,一味鼓動對立、鬥爭,就未免有損合作誠意。
疫情帶來國際產業鏈的調整。若長期與國際市場脫節,那麼一些「躺平」國家,反而會「躺贏」,趁機取代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這豈非親者痛,仇者快?中國的舉國體制,在配置資源方面擁有不可比擬的速度。而同樣亟待補課的是,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疫情,避免在訊息繭房與孤島中坐井觀天。把科學還給科學,讓人性回歸人性,才能喚回公眾信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