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老有所醫:專業扭曲

最近看報章見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文章,談到過度診斷的現象,說早期疾病篩查的好處不應該基於發現病例數字或比率,而是實際有否降低死亡數字。記得2018年7月3日同一報章新界東醫院聯網前總監醫生說同一問題。2012年5月29日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說:「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醫學正在通過更早的檢測和更廣泛的疾病定義來傷害健康的人。」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2012年4月4日的文章標題「幫助醫生和患者做出明智的決策」。為甚麼醫患配合選擇未夠明智的決策?習慣智識腦神經線路信號,主導生命道路真理。患者常存怕病負情緒致過度想像及過度行為才安心。醫生方面應是「專業扭曲」效應,維基百科說「這是一種傾向從自己的局部專業(病)角度看待事物,而不是從(健康)大局或人性化的觀點。這意味着專業培訓及其相關的社會化往往會導致人們對世事看法的扭曲。」
現代醫學基於身心分割,專簡為生物物質醫學模型,以病為中心,直覺病主要由物質引致,慣視患者為需要用物質修理治病的物理生化機器,亦用物質減少恐懼未來發病之風險。醫學再分各類專科主物質處理,專業框架責任限制,偏離習慣會有潛意識壓力,直覺心理影響物質身體不重要。但大量醫學研究證明,心理神經信號系統創造身體百病又可治病。
練習自助安神 減過度想像致病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著作,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急症室先處理身體急症合理,但醫生擅長救急扶危心態方法在診症室看慢性病,潛意識易培養負情緒,病惡化再用物質或手術介入安神,後交輔助康復醫療人員團隊或末期找牧師安神。2011年美國多間大學醫學院教授推介醫學基本法,情緒腦訓練(EBT. Emotional Brain Training)重組神經線路信號系統質素,認為可減少藥物化驗或手術治病。局部者迷,病人應腦變通,大局者清,學正念冥想助治病醫術,排隊等看醫生用物質他療安神之時或前,練習自助安神。直覺看各分類物質專科作決定前,先經認知行為物質結合醫生,一對一大局角度平衡評估認知情緒及身體,學習正念智識用神經線控制身體細胞行為向好,部分病可不藥而愈。 張錦暉醫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