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港府無心走塑 降解市場一團糟

可降解塑膠產品已滲入日常生活中。(袁志豪攝) 可降解塑膠產品已滲入日常生活中。(袁志豪攝)
可降解塑膠產品已滲入日常生活中。(袁志豪攝)
膠袋 濕紙巾 餐具 無法處理 碎片化無助環保
「可降解」的塑膠產品近期在港湧現,膠袋、濕紙巾、餐具被印上「可降解」後,看似較傳統塑膠有利於環境,惟本港卻未能回收處理,只能棄於堆填區。更有調查發現它們普遍「名不副實」,最終只會碎化成微塑膠,但港府卻未有規管。在建議的供應商中,逾半產品竟不能完全降解,市面10款可降解塑膠產品,亦無清晰的用後處理指示。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明言,本港目前缺乏統一的規管標準,令可降解市場「亂糟糟」,若產品落入回收設施,將如「老鼠屎」般染污回收物,降低回收成品質量。團體促政府訂立政策規管,並設收集及處理設施。
近年國際減塑膠風潮下,眾多品牌宣布使用可降解塑膠來取代傳統塑膠,有國際市場研究報告指,2020年全球環保物料包裝市場中,「可降解」塑膠已佔34.2%,更預計未來7年以每年7.8%的比率高速增長。
近半數產品名不副實
各地相繼規管可降解塑膠(見表一),反觀本港的管制較鬆懈,綠惜地球根據環境保護署網頁,聯絡部分本地提供聲稱可降解塑膠產品供應商,發現在21個供應商中,約一半產品其實是用上傳統塑膠,最終只會變成塑膠碎片;三分之一產品使用無法在堆填區完全降解的聚乳酸(PLA),以及歐盟禁止的熱氧降解等物料;有約三分之二的供應商網站已經停止運作,其中3家甚至已經停產,亦有一間供應商沒有回覆。有供應商向綠惜地球抱怨指,環保署將無法在港處理的可降解產品一併列入名單,間接拖累其產品的可信度,惟有關名單近日已被移除。
環團又收集了市面10種可降解塑膠產品或包裝,包括膠袋、餐盒和濕紙巾等,指全數產品並無標明在甚麼條件下才能全面降解,例如濕度、溫度、時間等;亦沒有說明用後的回收或棄置方式,僅指按本地法規處理,部分產品更同時聲稱是「可回收」及「可百分百降解」,環團認為此聲稱是自相矛盾,令公眾無所適從。
港無設施作完全降解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表示,可降解塑膠完全降解需在特定條件下進行(見表二),因此要用上工業處理設施,現時本港無設施可處理,而有關塑膠因含分解劑等雜質,不能混合傳統塑膠回收,以免構成污染,損害傳統塑膠的再造質量。他指有可降解塑膠供應商回覆時,指產品可按海外的做法作回收或堆肥,反映供應商亦不太認識產品。亦有回收廠向他反映,部分廢膠混雜可降解塑料,兩者難以目測分辨,明言會拒收或棄置混合大量可降解塑膠的廢膠。
香港廢塑料協會常務會長兼環保進城創辦人黃頴灝則指,不少市民誤將可分解塑膠製成的膠袋,扔進回收鏈,令機器無法處理而需停機,增加回收廠的運作負擔。劉兆朗慨嘆可分解塑膠猶如「一粒老鼠屎搞壞成鍋粥」,「衰過用傳統塑膠再回收」,促當局盡早規管。
環保署回覆指,目前仍缺乏證據顯示聲稱可降解的塑膠產品能在堆填區的實際和厭氧環境中完全降解,亦難以在回收工序中將可降解與傳統塑膠分開,而兩類膠混合會影響傳統塑膠的回收性。記者陳曉雋
劉兆朗劉兆朗
劉兆朗
本港與國際規管「可降解」塑膠措施本港與國際規管「可降解」塑膠措施
本港與國際規管「可降解」塑膠措施
主流可降解塑膠降解方法及條件主流可降解塑膠降解方法及條件
主流可降解塑膠降解方法及條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