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刺激消費增人流 抗疫不周總甩漏

抗疫超過兩年多,疫情反反覆覆,眼看去年底本土清零多時,以為可以通關之際,卻爆出史上最災難性第5波疫潮,奪去八千條人命,百多萬人染疫,都是因為防疫決策出現漏洞,病毒乘虛而入,官僚往往在最錯誤時間做應該做的事。
就以振興經濟市道而言,各人都認為應該盡早撤銷對多個行業的禁令,店舖得以恢復營業,不用納空租,單是燈油火蠟都已經蝕得入肉,惡性循環要向工資埋手,無論僱主員工都是輸家,而業主則被妖魔化,被標籤「見死不救」,其實在政府朝令夕改,苛政猛於虎的環境下,有誰有得過好日子?
政府以為派糖,小恩小惠可以減民怨,食髓知味,又再派消費券,600多萬名市民將於本星期四取得新一期首階段的消費券,繼續沿用上次的四大電子支付平台,財金官員稱在4月初發放首階段消費券的目的,是希望能為疫情下承受相當壓力的市民提供支援,更強調今次消費券使用期較長,直至今年10月31日,不須急於外出消費。
晚市禁堂食,間接逼市民星期六日午間約會相聚,將人流集中在某些時段,反而增加播疫危機,而超市廣泛應用消費券,早前搶糧已經排長龍,新一輪消費券更加火上加油,官員是怕被批評,一邊叫市民盡量減少外出,不要群聚,一邊又派消費券鼓勵消費,自相矛盾,所以才叫市民「慢慢用」,然而從來這些振興經濟措施,尤其是耗用大量公帑,都希望是做及時雨,立竿見影,盡快可以起到預期作用,急救的「強心針」難道會是慢慢起作用嗎?是不是等到失救才開始發揮功效?
更荒謬的是,大部分被視為市民喜愛的消費活動場所,仍然被禁止經營,要等到最快4月21日才解禁,簡單地想看場戲減壓調劑身心也不能,得物無所用。而消費券一直被詬病偏幫大財團,對於倚賴現金流的小商戶是雞肋,的確,即使去年消費券期間似有市道小陽春,但店舖倒閉仍絡繹不絕,血本無歸,返魂無術,不少已經無福消受今次的消費券助力了。
消費券的刺激性只是短暫,本港2月份零售銷售貨值下跌一成半,扭轉過去連續12個月的升勢,失業率再度反彈至4.5%,並預計仍會再向上。可見搞活市道並非一兩次刺激可以奏效,反而一兩次嚴苛禁令,便足夠趕盡殺絕。問問有幾多健身室及美容院可以捱到4月21日重開吧!經過疫潮兩年多來蹂躪,能夠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實力雄厚的連鎖商店,根本不需要靠消費券幫補,部分更在上次消費券期間抬價,簡直趁火打劫,最荒謬是竟然獲得保就業撥款,各界聲討,政府才如夢初醒,最新一輪保就業把連鎖超市踢出受惠名單,那又如何,它們照會得益於消費券計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就是香港。
派消費券並非不好,但始終隔靴搔癢,最直接振興經濟救市,就是盡快撤銷多重禁令,讓店舖重開,市民開心地按自己喜好消費,這是派多多錢都換不來,快樂可以很簡單,只是無能官員把簡單複雜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