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兩個月檢近1.5萬件垃圾 流水響重災 山徑滿地紙巾 丟棄前請諗諗

紙巾垃圾在這次調查中佔比最高。(綠惜地球提供) 紙巾垃圾在這次調查中佔比最高。(綠惜地球提供)
紙巾垃圾在這次調查中佔比最高。(綠惜地球提供)
【記者陳曉雋報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縱使郊外掃墓時思憶至親,紙巾抹乾眼淚後亦勿亂丟。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近日進行郊野山徑垃圾調查「惜山競走」,發現在統計的14,495件垃圾中,紙巾、煙頭佔最多,各佔21%,紙巾佔比較2019年團體的同類調查高約一倍,排名更超越食物包裝,位列榜首。團體指紙巾分解需時,促市民自律,勿令郊野滿地「紙巾花」。
綠惜地球於今年1月8日至3月20日期間,在流水響、千島湖等熱門山徑清理及統計垃圾,出動79次、累計逾1,000公里,在長度相當於麥理浩徑10倍的山徑中,清理了14,495件垃圾,平均每次行動執到約180件垃圾。所清走的垃圾中,有4,592件為「紙巾類」廢物,包括紙巾及濕紙巾共3,905件,主要於山徑沿路、涼亭等休息位置發現。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表示,個別熱門山徑,尤其有紅葉及芒草的山徑情況特別嚴重,例如一次流水響的行動中,參與者共執到超過1,000件垃圾,令人驚訝。
需時數月分解 濕紙巾更甚
無法外遊亦令不少人在非營地紮營,野外大解小解情況嚴重,不少參與者均稱,見過「一堆又一堆發霉有色紙巾」的「盛況」。不少人認為紙巾能自然分解而隨處棄置,但潘星宙表示,外國研究發現,紙巾需數周甚至幾個月才能完全分解,濕紙巾更多由原料為塑膠的不織布製成,難以自然分解。
身在台灣的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台灣山野雖亦發現紙巾垃圾,但情況不太普遍。朱估計與地方大小有關,指台灣山野離民居較遠,地方亦較大,而香港郊野用量密集度高,較易於同一地點丟棄垃圾。潘星宙補充,有如紙巾「未分解已經有人再丟」,指若人人都認為可自然分解而隨手亂丟,恐帶來衞生問題。另外,煙頭的惡況亦不遑多讓,行動中找到3,096支,排名僅次於紙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