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反腐以人廢言 著作變成毒草
3月份,內地有兩位正部級高官被中紀委查辦。一位是原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另一位是鐵道部末代部長盛光祖。本來,在已經有數百位省部級官員連連倒在反腐風暴的情況下,再多兩個也沒甚稀奇。但沈德詠案引發了次生輿情。在其被抓之後,有出版社旋即公布通知,將沈德詠的《嚴格司法與訴訟制度改革》、《刑事程序的權利邏輯》等著作下架收回。
沈德詠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學者型法官,44歲即出任最高法副院長。他在內地刑事證據規則的確立完善、冤假錯案防範、推進訴訟制度改革等方面有相當成績,為法律界公認。而多本著作也一直是法學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的重要參考書。沈德詠究竟有何貪腐行為,有待中紀委和檢察院的調查;但法學學術水準如何,則應交由專業人士來判定,兩者不應混淆。沈德詠不是第一人,之前被查的最高法副院長黃松有、奚曉明也遭相同處理。
非黑即白 毫無道理
當然,這種現象更非新生事物。倒推70年,從反右到文革,一旦某個官員被打倒,則其全部學術成就、文藝作品全部成了大毒草,一律查抄禁毀,儲安平、吳晗、鄧拓、馬寅初概莫能外。學術完全是政治的附庸和奴僕,隨意呼來斥去。為尊者諱,則絲毫不能提其過錯;對打入另冊者,則是一黑俱黑,全盤否定,忙着各種切割,撇清關係。這種非黑即白的做法,也不符合辯證法嘛。前些年,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雖然因重婚罪被判刑。但他出獄後,依舊作為經濟學家繼續發揮作用。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古代的蔡京、董其昌,一為禍國殃民的權奸,一為魚肉鄉里的贓官,人品固不足道,但兩人的藝術造詣自有公論。《論語》有云:「不以人廢言。」是其是,非其非。退一步講,就算將沈德詠等人的著作當作反面教材,「供批判用」,也無不可,難道連這點肚量和自信也沒有?相信也不會有人因為讀過這些書就走到反動道路上去。
在盛光祖被查之後,國家鐵路集團召開會議,要求「全面徹底肅清劉志軍、盛光祖流毒影響」。原鐵道部長劉志軍早在2011年就已落馬,如今已時隔11年仍要肅清流毒,那到底其毒性太大,還是鐵路系統工作太窩囊、不得力?劉志軍貪腐是事實,但其對鐵路跨越式發展的推動作用,也不可一筆抹殺。
話說回來,沈德詠的作品被下架查禁,那麼京滬高鐵、青藏鐵路,是劉志軍、盛光祖等人在任時直接操盤修建的,名副其實也是他們的代表作。如果真要徹底肅清流毒,那這些鐵路豈非要拆毀重修?以避免老百姓乘車時感念劉志軍的貢獻。
老百姓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反腐懲貪,無不雙手贊成。然反腐亦要依法依規,務實有度。諸如下架著作的做法,為了標榜政治正確而上綱上線,實則淪為「低級紅」,引發民眾反感,影響反腐聲譽。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