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抗疫屢失時機 管治死結待解

第5波疫情似見緩和,逾月的高峰震盪過後,確診宗數首次回落到4位數字,特首亦於日前公布「三步走」的「復常」路線圖,特別是對餐飲業訂出相對明確的恢復時間表,展露了隧道盡頭的曙光。然而,每一波疫情就是一次管治考驗,當局過往曾屢失先機,未來便應提升治理能力、戰略定力和政策執行力,以便解開管治死結,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完善的區域合作應急機制,實現「動態清零」,避免疫情再現。
「疫戰」持續已逾兩年,一直詭譎反覆,每當疫情似已受控,便會默然陡變,這不是偶發性巧合,而是結構性困局,更早已超越公共衞生及醫療的維度,成為政府治理能力的「照妖鏡」,進而形成漣漪效應,轉化為對管治、社會及經濟的衝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而每一次低效應對,都是失職塞責,都會引發骨牌式的信心和管治危機。
在香港,雖獲中央給予「有求必應」的支援,但因方向和協調都有待細分和明確,影響抗疫行動的整體戰略和戰力。其中,在決策上應是由政府還是市場主導?應是「強檢」還是「圍檢」?應是「清零」還是「共存」?至今仍一再調整修正,易讓人誤解或無所適從。至於實務性的防疫措施,在落實執行時也屢見瞻前顧後和臨場急轉彎,致令抗疫速度追不上病毒擴散速度。
然而,方艙醫院的建置,示範了「國家速度」,深圳封城強檢,亦展現了「深圳速度」。至於香港,何時才能抓緊抗疫的黃金時機?如何展現治理能力、「港式抗疫策略」和真正的「香港速度」?如何貫徹「三減三重一優先」的政策目標?如何杜絕「躺平」心態?如何補強香港在醫療資源分配、醫療訊息傳遞,以及醫護人手等層面的積弱?
保護生命 減少死亡
任何抗疫工作的唯一目標,就是保護生命和把死亡病例降到最低。經歷疫情反覆、決策被動的煎熬,社會的抗疫疲勞漸現,政府現時初訂抗疫復常路線圖,並採取「三步走」的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不過,由於疫情多變,政府不宜過早設定日期「死線」,反應制訂完整的抗疫時間表和復常路線圖,特別是要訂出與復常措施掛鈎的疫情回落指標,例如感染人數、病毒擴散、死亡率和疫苗接種率等,讓公眾一目了然並能知所配合跟隨,從而加強抗疫信心,以及堅定對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力度。
抗疫全國一盤棋,加上中央對香港「有求必應」,因而無論是基於憲制倫理或道義責任,香港都必須全面動員,堅決履承主體抗疫責任,並要遵循國家的防疫抗疫戰略和指示,絕不容自以為是、討價還價甚至避事卸責,既要「動態清零」,貫徹落實「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更要統一思路和行動,貫徹落實「三減三重一優先」和「防疫盡力、守土盡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