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疫情喘定謀經濟 引入活水救民生

儘管本港疫情仍在高位徘徊,衞生防護中心呼籲不能鬆懈,但已是連續多日少於1.5萬宗。疫情高位喘定,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經濟和民生問題,港府甫推出一萬元「臨時失業支援」即接獲10萬宗申請,當知失業基層手停口停,水深火熱,遑論中小企長期無法正常營業,許多已捱不住執笠。林鄭計劃下月21日開始分3階段放寬禁聚措施,其實已經太遲,意味被禁營業處所仍要「納空租」起碼一個月,完全未能做到急民所急;何況通關無期,難以引入活水打救,香港究竟如何是好,已不容廢官一拖再拖。
清零共存 兩頭搖擺
林鄭早前公布,二人限聚令、晚市禁堂食等措施,下月20日前無空間放寬,但若疫情沒有反彈並持續向下,4月21日起將以3個月,分3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首階段放寬晚市堂食至10時,重開健身室和美容院等,預料第三階段可解除所有食肆及表列處所的人數、營業時間限制。然而不少專家皆預期,一旦放寬防疫措施,第6波疫情必定爆發;更令人無所適從的是,林鄭至今未決定香港採取哪種抗疫模式,既無法做到內地動態清零,又不敢明目張膽推行西方式與病毒共存。正是抗疫模式「兩頭唔到岸」,令香港兩年多以來不但無法與內地通關,又不能全面向國際開放,經濟則一沉不起,民不聊生。
雪上加霜的是,多個跨國企業都傳出將亞洲總部由香港遷往新加坡,原因是過於嚴格的禁聚措施和隔離限制已令洋人吃不消。早前有本港商界名人向林鄭發公開信,直斥港府抗疫政策混亂,官員和專家言論引起公眾恐慌,從未見過香港淪落到這種境況,無論做生意、謀生計都充滿沮喪及憂慮。更有傳外資要求港府必須公布放寬防疫路線圖,否則將「拉大隊」離港。結果未幾林鄭即宣布下月1日起解禁英美等9國禁飛令,縮短入境檢疫期,並擬分階段放寬禁聚安排。可見港府即使不顧基層死活,也不能不理外資反彈,重啟經濟已是刻不容緩。
實際上,「做生意、謀生計都充滿沮喪及憂慮」絕非言過其實,只消往銅鑼灣等傳統旺區走一圈,當知今時不同往日,整條街冷冷清清,過往車水馬龍的塞車場面不復再,甚至吉舖比打開門做生意還要多。最慘情是小企業傾盡老本開舖謀生,詎料慘被港府折騰,捱過了頭4波疫情,也挺不過第5波,有的甚至欠下巨債,陷入絕境。更不必說,被禁營業的表列處所首當其衝,飲食業難以生存,許多知名食肆都暫停營業甚至執笠;美容院、健身室一殼眼淚,日前有大型美容集團老闆向林鄭發公開信,質問政府禁止他們營業,但不禁止業主收租,叫他們如何生存,可謂一字一淚;酒吧業界更是飽受歧視,今年只營業了6日,還要等第二階段才可重開,屆時還剩下多少「死剩種」,可思過半矣。
提早放寬 禁聚措施
正如飲食業界指出,整體社會疫苗接種率高,現已有條件放寬晚市堂食,不明白為何還要拖多一個月。其實,港府怎會不明白各行各業奄奄一息,禁聚措施每拖多一日,整個商界傷多一日,否則也不會整色整水,既重推電子消費券,又立法禁業主追租3個月。之所以不肯提前放寬禁聚措施,一來怕孭鑊,二來針不拮到肉不知痛,高官月袋數十萬元高薪,林鄭更是月月在禮賓府數現金,做錯事又不用問責,哪怕路有凍死骨,一樣毫髮無損,自然傾向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得過且過。
由此可見,指望任期已在倒數的林鄭政府打救經濟,隨時只是緣木求魚,但目前香港已到了彌留階段,要是留待下屆政府上場才大刀闊斧改革,明顯已經太遲。中港經濟唇齒相依,若能早日與內地通關,許多經濟問題必能迎刃而解,奈何港府無法做到或不願做到動態清零,中港短期內肯定不可能通關,退而求其次,便是盡早恢復與國際通關,重振國際金融中心聲譽。
無獨有偶,新加坡宣布下星期二起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社交聚會人數限制由目前5人放寬至10人,民眾在戶外可選擇不戴口罩,完成接種疫苗的入境旅客將取消大部分限制措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競爭老對手將香港愈拋愈遠,要是港府仍然舉棋不定,蹉跎時日,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勢必不保。這樣說絕非無的放矢,數字顯示,今年2月有破紀錄的7.1萬人離港,是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流出紀錄。而新加坡樟宜機場1月份共接待約8,000名來自香港的旅客,較去年12月按月暴增88%,流向星洲的資金有增無減,可見新加坡已成港人避疫及資金避險之地。香港再不急起直追,肯定只會恨錯難返。
首輪電子消費券有望在下月上旬發放,這筆錢原意是振興經濟,但在民生維艱的現實下,這5,000元是許多市民的救命錢。高官是否可以因時制宜,加碼派錢,固然必須考慮;更重要的是,抗疫和救市必須取得平衡,盡早選定抗疫路線,要麼實現與內地通關,要麼盡快與國際接軌。否則,全港750萬人不是病死而是餓死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