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林村排污入河 恐飲出禍

有村屋疑直接排放污水於集水區河道。(胡麗恩提供) 有村屋疑直接排放污水於集水區河道。(胡麗恩提供)
有村屋疑直接排放污水於集水區河道。(胡麗恩提供)
普遍不知居集水區 15%村屋未駁公共渠
3月22日是聯合國世界水日,大埔船灣淡水湖是本港第二大淡水湖,儲水量多達二億立方米,為本地食水主要供應源之一,但浸會大學與綠色力量合作的調查發現,屬淡水湖集水區的林村河一帶居民卻普遍不知住於集水區,不知河水為廣大市民飲用,每5個居民中有一個指住所未有接駁公共污水渠。環境保護署資料亦顯示,該區仍有15%村屋未接駁公共污水渠,依賴化糞池淨化污水,甚至直接排放到林村河。環團指日用品普遍含合成化學物,物質難以自然分解,不當處理將污染食水;學者則稱,水資源有限,市民應珍惜,當局更應加強把關,維護食水供應及安全。
綠野橋邊,溪水潺潺乃賞心悅景,但流水或無聲無息地遭污染。26條村落聚居的林村谷有超過1.7萬人居住,頻繁的人類活動或對集水區造成壓力。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與綠色力量去年10至11月在林村訪問224人,發現居民對林村河集水區及其水資源重要性的認知薄弱。71%受訪居民不知道居住於集水區範圍,更有75%人不知道林村河水為港人食用,只有約27%人認為林村河對港人重要。
年供1460萬立方米食水
浸大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學科統籌主任胡麗恩說,林村河每年為本港提供達1,460萬立方米食水,佔2020年本地集水量7%。廣東東江近年乾旱,隨着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環境污染,水資源日益短缺,本港更應重視珍貴的本地水資源。
渠務署早於2017年完成鋪設林村谷公共污水渠,全面覆蓋林村集水區內鄉村,以改善林村谷的水質和衞生情況,而按照《水污染管制(排污設備)規例》,村屋業主需接駁至公共污水渠排污,並停止使用化糞池。但環保署指位於林村河集水區內約1,807間村屋,仍有15%即近270間未完成接駁公共污水渠,較2020年數字僅減少12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亦顯示,約21%人指住所未有接駁公共污水渠,當中更有約5%未有安裝化糞池或接駁公用污水渠,有近30%人根本不了解家中排污系統,另有約27%居民認為可於林村河排放污水。
促當局加強執法護生態
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認為情況不太理想,林村居民普遍對身處地區水資源的認知和保護不足,政府需盡快提升村民有關方面的意識,協助把區內污水排放連接到公共污水渠系統。以往農村生活較少使用化學品,但現時日用品帶合成化學物,甚至重金屬,較難於化糞池分解,或分解後仍會釋出有毒物質,持久排放或有損水生態,多年亦見部分化糞池滿瀉未處理,村屋應優先使用公用污水設施,減少潛在水污染風險。胡麗恩則稱,仍有村民疑將污水直接排到河中,河流水生態岌岌可危,促當局正視,加強執法。
環保署表示,化糞池及滲濾系統為鄉郊地區未有公用污水渠系統的小型村屋普遍採用的污水處理方法,在正確使用和維修保養設施的情況下,有效利用泥土中的自淨能力處理村屋生活污水。
水務署則稱,過去5年共接獲兩宗在林村河一帶集水區範圍內污染水源的投訴,經調查後因沒足夠證據而未能檢控。該署會定期從各水塘抽取原水樣本檢測,供應的食水亦經濾水廠全面處理。該署會持續於集水區和水塘附近設置告示或橫額、派發單張、展示海報等,提高公眾意識。
記者陳曉雋
林村河部分位置仍未開發。(綠色力量提供)林村河部分位置仍未開發。(綠色力量提供)
林村河部分位置仍未開發。(綠色力量提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