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內地醫護援港 港府落實勿延

日前,全港的手機一齊響起警報,內容關於伊利沙伯醫院已轉為新冠專治醫院,很多人都被此驚嚇了一回。3月9日,伊院召開員工座談會,當身經百戰的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發言時,談到最近一個月來的醫療壓力令人身心俱疲,一時聲淚俱下,社會更隨即紛紛揚揚。其實,真正應要響起警報的,應是香港的醫療擠提問題。
前線醫護人員已經壓力爆煲,醫療衞生體系已到崩塌的臨界點。有醫護人員表示病人急增加上同事因病缺勤,有同事曾不眠不休連續工作42小時,很多時候,回家休息不足4小時,又要重回醫院繼續工作。急症室擠滿了病人,等候安排入院的病人被安置在擔架床,床貼床猶如戰地醫院。我們如何能拯救這些生命,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若要做到國家衞健委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所提出的「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的目標,就要立即增加醫護人手,加快處理病症,提升治療,為本地一群緊守崗位的醫護尋求援軍,減輕他們的壓力,是關鍵中的關鍵。不過,筆者和很多市民都有一個疑問:既然內地對支援香港抗疫有求必應,而早於2月,特區政府已表示向內地要求派醫護來港協助抗疫,同一時間提出內地援建的方艙醫院已經投入服務,為甚麼醫護援軍遲遲未到埗呢?
筆者相信,這與香港某些人的固執觀念,沒有將人命放在第一位的思維有關。在香港,有一部分人一直把內地醫護視為洪水猛獸,一時說「遠水不能救近火」,或他們的醫療操作與本地不協調,再不是就說萬一出現醫療事故沒有機制追究云云。拘泥制度而不重視人命的想法,不單止存在於醫管局員工陣線、護協這類黃營團體,就連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在第5波疫情初期,也認為人手充足而毋須內地醫護馳援。
權力僵化致錯失良機
香港的第5波疫情,因權力的僵化和專業的傲慢而錯失良機的例子實在太多,這不禁令人想起經典的英國政治諷刺劇《是,大臣!》(Yes, Prime Minister)當中的一幕:劇中的官僚第一階段會宣稱「甚麼事都沒有」;第二階段是「也許有事發生,但我們不該採取行動」;第三階段是「也許應該行動,但我們甚麼都做不了」;第四階段就是「也許當初能做點甚麼,但現在已經太遲」。也許,我們現在還可慶幸香港仍未到「太遲」的階段。
以內地的效率而言,援港的醫護其實早就整裝待發,現階段特區政府應立即透過《緊急法》,臨時豁免這批專治新冠病患的內地醫護的註冊。至於工作流程和協調問題,分流分工並不難解決,內地醫護集中在方艙醫院、社區隔離設施、指定診所為新冠病人提供服務,本地醫護則集中人力處理在醫院的個案,才能救病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時,透過這次經驗,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打破過去僵化的思維,為香港社會的改革能總結到寶貴的經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